為甚麼要紀念馬禮遜牧師?


2226 期(2007 年 4 月 22 日)
◎ 教會之聲 ◎ 李金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牧師(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於一八零七年自英經美來華宣教,成為基督教東來宣教的第一人。由於其努力傳道,終使基督教在華得以落地生根。故馬牧生平與貢獻,遂為後人所緬懷。

  馬禮遜來華百週年,已見紀念活動。於一九零七年九月十日,香港「中西士庶」早已假大會堂舉行「百年祝典大會」,並邀請港督盧押(Sir Frederick Lugard)親臨主持。申明紀念乃因馬牧「為宗教名家,宅心博愛,學問優長」,兼且「致力於中國語言文字,使東西教會、學術一旦溝通,其有功於政治、商務、學界,誠非淺鮮」。(見《中國日報》,1907年9月10日,第三版)。

  踏入廿一世紀,已是二百週年,馬牧再受緬懷。海內外教會及學術界相繼舉辦紀念活動。就華人地區而言,台灣的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首起推動,於二零零六年出版紀念文集七十冊,其中尤以兩岸三地學者撰寫的三十冊近代中國基督教史論文集,及二十冊教會人物傳記,最受注目。馬牧來華宣教,以文字出版起家。而宇宙光以紀念文集出版,作為感恩,尤具意義。至於本港教會及學術界亦隨之於今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舉辦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圖片展、研討會及公開講座,以資紀念。比之於百年前的祝典大會,顯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百年前本港中西人士的紀念活動,已首先肯定馬牧的道德文章,並及其促進中西宗教、文化及社會交流的貢獻。然而更重要則為馬牧乃繼唐代景教、元代也里可溫、明清耶穌會士來華宣教旋起旋禁後,再度將褔音引入中土,促成在華傳教事業及華人教會的確立者,故馬牧之於基督教入華史,其意義自然重大。

  馬牧於一八零七年孤身來華,身處異鄉。為達成倫敦傳道會所託學習中文,編纂英漢字典,翻譯中文聖經的宣教任務,在清末禁教危困環境下,冒險犯難,以超人意志勤苦學習中文以至於通曉,成為近世明清耶穌會士來華受禁後,得識中國語言文化的第一人。即憑此一能力,促成此後在華傳教事業的誕生。

  由於清廷禁教,時馬牧祇能寄寓澳門,並以東印度公司職員身分,短暫停留廣州。在華宣教,困難重重。故於一八一三年,要求母會支持,於馬六甲創設「恆河外方傳道會」(Ultra Ganges Mission),作為對華宣教的海外基地,並在米憐牧師(William Milne, 1785-1822)的協助下,展開對華宣教的預備工作。建立印刷所,出版基督教入華的首本聖經,又編纂《英華字典》;出版中文宣教冊子及月刊。使後來歐美傳教士遂得字典而學識中文,以聖經、宣教冊子為宣教之用,肇啟文字宣教的典範模式。繼而興辦英華書院,為傳教士提供語文學習,培訓中外信徒,為未來中國福音工場,提供傳道。最著者為近代中國教會史上第二位華牧何進善。中英鴉片戰爭後英華書院,遷移至香港續辦,成為本港教會辦學的先聲。而近代西方傳教士來華宣教,借助出版、教育以興教的傳教策略,皆由此而起。

  馬牧辛勤宣教卻不忘得人,至一八一四年遂有第一位華人信徒蔡高(近日考訂為蔡軻)受洗入教。一八二一年按立教會史上第一位教牧梁發,福音由是為華人所信仰。一粒種子終於遍植中華大地,以至於海外。華人教會,日見規模,而馬牧在華傳教廿七年所付出之辛勞,其果實終得見於今日,此乃紀念馬牧的其來之有自,難怪他在澳門的墓誌銘,被刻下「萬世不朽之人」的德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