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何去何從?


2180 期(2006 年 6 月 4 日)
◎ 專題:學校教育與生命教育  ◎ 丘日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人的一生總是不斷的在接受教育。有一次,筆者從冰箱中拿出久已違忘了的冰棒,仔細一看,已過了指定的食用期半年,冰棒的顏色好像也變了,只好忍痛棄掉。這件事提醒了自己要定期檢查冰箱內的食物,不要貯存太久,否則只會造成浪費。教育的果效往往不單在知識層面上可以體現,也可以在技能和態度上加以體現。例如:以前不懂開車的,現在領了駕駛執照在公路上風馳電掣,這是接受了駕駛訓練後多學了一種技能;又如,趕地鐵時總是希望一跑下自動電梯就剛好有列車到達,一進車廂就關門,那多好呀!可惜往往事與願違,走到月台偏碰上車廂關門,只好望車興嘆!久而久之,自然省悟到乘搭扶手電梯的時間往往並不能與列車到站時間配合—這是態度轉變了。基本上人的一生不斷在接受教育和再教育。設立學校的目的是利用集腋成裘的方法,把適齡入學的兒童集中在一起,也把有志負擔教學使命的老師羅致起來,找一個適合的地方,用有效率的方法,讓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當然教育的結果也離不開讓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的轉變。這種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就是現今香港每個兒童必有的經歷—上學(Schooling),國外適齡兒童可以因為宗教不同等原因拒絕接受上學的模式而改為家教模式—(Home-schooling)。除上學模式外,本港並沒有其他模式,因為有入學令(Attendance Order)的限制,香港人別無選擇,適齡兒童不上學基本上就是違法。故此在香港有些外籍人士在家裡成立了學校,只有幾個學生,把鄰居的孩子都招收進來,這種容許超小規模學校生存的做法也就解決了香港「入學令」與家教模式的衝突。這說明了很多兒童不選擇通過學校教育途徑一樣可以接受教育;同時也說明在學校以外還有很多接受教育的機會,特別是在家裡。除了寄宿生外,兒童在家裡的時間平均要比在學校長,家庭應該是學校以外最重要的教育基地。筆者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加重要。若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為根基,學校又能互相配合,那教育的果效就必定相得益彰。當然一所學校只能有一套價值觀,而且必須是兼收並蓄的。一套指引行為價值方向,能世代兼容的價值觀,當然是屬於宜粗不宜細之類。每個家庭都有她的文化承傳。學校應學會了解及尊重個別家庭的一些想法。學校教育的目的與個別學生家庭教育的價值觀,如何達致兼容包備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

  人生會經歷很多階段,不斷的在接受教育及再教育。在學的歲月從幼兒園到大學最多只不過是十多年,成年以後出來幹活的日子比在學的時間長得多。若然討論教育只集中在學校教育的十來年,那恐怕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局限了教育對人長期的影響,這看法比較偏狹。

  學校教育從人的一生來說應該是個基礎。一般家長認為就讀中學最重要是拿一張大學入場券,只要子女最終能進入大學,至於就學過程與經歷就毫不重要。正因如此,很多學校最關心的還是及格率、升學率的問題。學校成就的指標也是以「學術」為主,至於德育、全人發展等都淪為陪襯項目。香港周邊的一些城市與鄰近某些國家,都設有「皇榜」,公開地把所有學校依照成績排列出來。學校為了生存也就不能不向成績低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衡量學生的心理素質,在道德行為上是否有崇高的品格,談何容易。但要量度成績,考他一考就真正能榮辱互見。辦學有這麼清楚的前設,又怎能不談非常「實在」的教學指標。應試教育就變成學校教育的代號。國內很多教育同行都希望擺脫考試的指揮棒,重新為教育定位,推行真正的素質教育。但怎樣去面對「分數線」的挑戰,怎樣面對高考升學率的衝擊,還是有點無可奈何。

  筆者相信教育應該是以學生為本,並非以學校為本。意即任何教育措施的釐訂,都應該以學生的福祉為依歸,而不是求辦學者的方便。「生本教育」同時是要平衡學生、家長與教師三方面的利益。三者的利益若得到最合理的照顧,學校就必然得益。

  筆者相信教育的核心,就是品格的塑造與心念的轉化。最有效的教育,是以生命燃點生命。因此,辦學需要匯聚海內外優秀的人才,同心興辦教育。學校應積極建立以學習為中心的文化,互相砥礪,達致自我完善的境界。通過靈、德、智、美、體、群的教育,均衡發展個人的潛質,透過不斷探索、思考、自學、自我解難、迎接轉變,從而達致一個真正豐盛的人生。

  丘日謙(真道書院校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

【專題:學校教育與生命教育 】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