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人的鬱結


2207 期(2006 年 12 月 10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子女能否健康愉快的成長,有賴父母或監護人的教導,但有調查發視,家長快樂與否會影響管教質素。調查指出,深水埗區家長的『開心指數』只有6.76分,屬於偏低。」《明報》4.11.2006

  恆指節節上升,香港人的「開心指數」卻不升反跌。近年有關研究指出,歐美多國市民平均有七點八至八分(以十分為滿分),港人只有七點二至七點三分。而最新一項調查顯示,香港的深水埗區家長的「開心指數」在全港處於偏低,只有六點七六分。有關團體呼籲政府應加強低收入家庭的支援服務,並建議籌辦「家長形象培訓學院」,協助該區家長建立健康形象。

  市民不樂,政府有責,這是時麾的說法,也是一眾學者、社工及議員的口頭禪。深水埗區的家長最不快樂,就算這是事實,為甚麼不想想背後有何原因。

  長久以來,深水埗區都是九龍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直至七十年代初,界限街以北還是被稱為「新九龍」,相對於九龍半島「已發展」的油尖旺,深水埗、長沙灣以至荔枝角一帶,仍是半農耕半工業的「發展中」地區。事實上深水埗自戰後一直是貨運的集散地,因為有一個渡輪碼頭(毗鄰又有旺角碼頭),很多往來內地的躉船在這裡起卸貨物,故住在深水埗區的人多是「苦力」之類的低下階層。當時深水埗的版圖很小,最東北面是白田村和石峽尾村,只是沿著山麓的小農村,村民多靠耕種為生。西南端是現時的通州街,已臨界海旁,渡輪碼頭乃設於此處。

  深水埗區的人原本是樂天知命安貧守道,他們胼手胝足的勞動,有做「苦力」的,有在山寨工廠幹粗活的,有在南昌街、基隆街一帶的糕品店和茶樓做伙計的。全長約二公里的南昌街,包括其獨有的大明渠,不單橫貫整個深水埗區,也成為居民的精神命脈。南昌街充滿各式各樣的大小店舖,五十年如一日的養活了整整兩三代的深水埗人,而這條寬敞的通衢大道,也成為居民抖氣、乘涼、散步的好去處。太陽下山時,夕陽掩映,倍添適之閒情。

  不知道學者、社工和議員們有否留意,今日從石硤尾眺望南昌街,已經看不見大海,盡頭的一片大海竟給地產商所蓋成的一大座屏風式巨廈擋住了。深水埗沒有了「深水」,當然也做不成「埗」,好好的一個社區被堵塞在石屎森林中間,夕陽也見不到,難怪深水埗人感到氣頂鬱結,「開心」指數為全港各區中最尾。

  搞不清楚箇中原因,例牌提甚麼家長支援服務,可謂藥石亂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