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為何怕返教會 ?


2183 期(2006 年 6 月 25 日)
◎ 文林 ◎ 胡志偉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作者(右)與即將來港主領「男士佈道會」的美國馬鞍峰教會主任牧師華理克(中)。

  全球大多教會,包括本港在內,教會兩性比例是陰盛陽衰,無論出席者、參與事奉者及堂會文化皆是以女性為導向的。

  本港教會長期以來,男女數目失衡,「2004教會普查」反映女性佔61.5%,而男性為38.5%,明顯高於全港男女人口比例,51.8%(女)與48.2% (男)。「1994年教會普查」女性的比例是 58.7%,「1999年教會普查」上升至60.2%,而此升勢將持續發展。一般而言,堂會正常的比例是四與六,更有些堂會是三與七之比。

  「守約者」(PromiseKeepers) 創辦人麥卡尼 (Bill McCartney)分享:「孩童若是家中首位歸信的,只有3%全家信主;妻子或女士首先信主,17%其家人將成為基督徒;倘若丈夫或父親是首位跟隨主,則93%其家人會隨從信主。」我們大可不同意有關數據的科學化,但從宣教學或佈道學群體歸主的策略看,大多本於兒童或婦女事工為佈道對象作起首的,而缺乏有效「男士事工」的配套,基本上不能留下男人在教會。特別在若干新植的堂會,當堂會成功地吸納了一群婦女與孩童在教會,不自覺地堂會文化偏向「陰柔化」,結果是令不少男人對教會為之卻步。

  無論任何年齡踏足教會,接觸較多的必是女性;上兒童或少年級主日學時,放眼皆是女教師;聚會的招待,同樣是女性居多;青少年團契導師或小組組長也是姊妹的天下;熱心參與祈禱會的,也是姊妹禱聲不絕 ! 正因為姊妹在堂會內的參與率高,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女執事或堂委的人數正不斷上升;教會「陰柔化」的趨勢是值得本港教會正視的。

  北美教會已就此課題進行研究,指出其中的關鍵是「陽剛氣質」(masculinity)在教會內的消逝。David Murrow在《男人為何憎恨返教會?》分析不少北美教會現象,嚇怕男人返來教會:教會男人要受到諸多約束,不容有狂野的表現;教會男人只受呵護,卻從未接受挑戰;男士懼怕在公眾場合開聲唱詩,更在公開歡迎中感到難為情。若干男士更懼怕妻子或成為馬利亞,常返教會專心學道;或熱心事主如馬大,常為教會事奉操心而少了顧家。男人更不能接受的是信仰「低智化」或反智的作風,似乎返到教會,就要放下理性,毋須分析與批判,只能順服與接受。

  本港教會須正視兩性角色轉變帶來牧養的新挑戰,不再糾纏主副統屬問題:引導男女信徒從「非男非女」(性別混淆)到「男女有別」(從信仰確立男女在創造次序中的位置與角色);轉化弟兄姊妹從「性別歧視」(兩性之間對抗與仇視)到「兩性共融」(尊重差異、建立互信);倡導華人教會從「陰盛陽衰」(信徒性別比例失衡、堂會陰柔化趨勢)到「陰陽更新」(姊妹站起來、弟兄也能愛主與熱心事奉)。

  本港「男士運動」的開展,正是凝聚為數不少的弟兄,一起探索男性困惑的身分,彼此立約委身,重建弟兄「陽剛氣質」。教會新男性的建立,戰線不在於性別戰爭,要恢復「男權至上」的領導,奪回失掉了的權力;乃在於重塑教會生態的平衡發展與男性信徒的「陽剛氣質」。

  在「軟男人」(soft male) 當道的本港社會,針對男士的佈道信息不能純以感性與經歷為主,男人須要接受挑戰,須要看見一個大過個人的遠景與目的;惟有男士樂意接受挑戰跟隨主,不再滿足於現況,敢於為使命冒險,這正是華人教會重塑健康的「陽剛文化」。七月二十一日,華理克牧師於「第七屆華福會議」之後,來港主領「標竿人生」男士佈道會,就是難得機會,讓男士能夠入到教會,釋放地與其他男士一起探討生命的目的,並經歷信仰帶來的改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專題專訪】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