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魔幻王國》起步的 心靈旅程


2162 期(2006 年 1 月 29 日)
◎ 文林 ◎ 吳宗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魔幻王國》公映了,你對它認識有多少?這齣電影耗資十六億三千萬港元,去年在北美公映時,打破了迪士尼公司歷來票房收入最快影片的紀錄。由於票房旗開得勝,傳聞已準備開拍此系列之續集。

  這齣電影出現的背景,起自羅琳(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魔幻系列,自此世界便掀起了一股閱讀兒童奇幻小說的熱潮;隨後,這類文學之先驅相繼被推上舞台。

先是托爾金(J. R. Tolkien)的作品《魔戒三部曲》;現在登場的則是近代童話巨匠魯益師(C. S. Lewis)。三位作家都是英國人,不同的是:羅琳是無神論者,托爾金是天主教徒,魯益師是基督新教徒;而且魯益師的作品除了簡潔易明,富道德涵義外,也將基督教信仰之象徵融入故事當中。

  魯益師不單因其神學作品飲譽基督教,也因其文藝創作而在英國文學界享有盛名。他的作品跨越聖俗兩個世界,也貫通了信仰與文學兩個領域。

  初次接觸魯益師的作品是四十年前的事了。第一本讀他寫的書是《地獄來鴻》(The Screwtape Letters),當時仍是中學生的我,被這種書信體裁的靈修小品深深吸引。雖然討論的全是教會須正視的嚴肅課題,但其嘲諷(sarcasm)表達形式,令人讀來趣味盎然,而且領會更加深刻。其後便是讀《開司平王子》(Prince Caspian)等書之《那里亞歷險記》(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亦有《納尼亞傳奇》之譯法)。直至大學,才開始讀其嚴肅作品:《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痛苦的奧祕》(The Problem Of Pain)、《神跡》(Miracles)、《四種愛》(The Four Loves)等。步入中年,再讀其《驚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飛鴻之帖》(Letters To Malcolm)、《詩篇擷思》(Reflection On Psalm)及《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等作品,又有另一番感受。

  魯益師在兒童文學方面的特殊貢獻,便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納尼亞故事系列,但他坦然承認這種構思是受到基督教一位極富創意的牧師麥當納(George McDonald)之作品所感染;其他影響他的基督徒文學家還有托爾金和查斯脫頓(G. K. Chesterton)等人。後來居上的羅琳也承認她最喜歡的作家是魯益師,因此其作品雖然在信仰上並無從魯益師等人汲取了信仰內涵,但在文學技巧上,也許不多不少也秉承英國兒童幻想文學這個傳統的脈絡。

  魯益師不因為是一位基督徒,且寫有嚴肅的護教論著,而影響他在文壇的地位。他畢業於牛津,任教於牛津,開課時受學生愛戴,座無虛位;作品影響了當時的英語世界。由於能言擅寫,儀表非凡,不少讀者遠道慕名而來造訪(其中包括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美國女作家)。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教授尼可里(Armand M. Nicholi)也認為:「二十世紀出現了兩位光芒四射的思想家,一位倡議宇宙有造物主,一位徹底反對;前者是魯益師,後者是弗洛依德。」尼可里花了廿五年時間來鑽研二人的論著及私人信函,且在哈佛開課,比較二人的世界觀。這些資料,整理成為《神的問題》(The Question of God)一書。由此可見魯益師地位之重要性。

  他不是一個滿紙術語及註腳累牘的學究,他的論著是以文字淺白及思路清晰見稱。這是他的著作能夠普及和影響了當代人之原因。這次拍成電影的書《獅子、女巫、衣櫥》(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曾譯成四十一種語言,全球銷量達八千五百萬冊。最近英國有逾二百名圖書館長投票,選拔三十部兒童必讀書籍名單,魯益師這本著作位列榜首,而《哈利波特》僅排第廿八位入圍。

  過去英國電視廣播公司(BBC)及美國影視製作機構,曾將他的生平及部份作品攝製成動畫、紀錄片及電視劇集。但以大電影形式公映,仍屬首次。電影一開始便描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德軍空襲的倫敦作為故事背景,四個小孩的父母為了安全,便將他們的兒女撤至郊外一所大屋寄寓。幾名小孩偶然發現屋頂閣樓內擺放一座古色古香的舊衣櫥,自此這便成為他們離開現實,進入想像世界之門徑,也成為整個故事之引發點。

  他們通過衣櫥進入的世界稱為納尼亞:一個神魔正在鬥法的僵凍天地。後來不經意地被牽入一場正邪戰爭中,他們才發現自己正是納尼亞預言中所說,四名亞當和夏娃的後裔要來到他們的王國作王,並統治這個半人半獸及充滿動物精靈的世界。過程中由於其中一人貪圖糖果而出賣友好,結果要由獅王阿司能(Aslan)像基督一樣代死,才把這名小孩從代表撒但的白女巫手中救出。阿司能後來復活,令正義的軍隊戰勝,將被白女巫冰封的生物也一併解凍,並恢復納尼亞原初的和諧秩序。故事雖然簡單,但將整個基督教救贖福音的內容均完整地被演繹出來。例如:人類在創造秩序中,本來便有與王一般尊貴的統治者身分;但因人性軟弱而犯罪、迷失及墮落;幸得耶穌基督赦免、接納及救贖我們;現今整個世界仍在屬靈戰爭中,然而將來屬神的子民必然得勝,並要進入新天新地。這都是觀眾或讀者在觀賞或閱讀時所應注意的信仰元素。

  未看首映前頗擔心電影的動感不及《哈利波特》和《魔戒》,因而影響觀眾心理及票房收益。但看後,覺得故事舖排及鏡頭剪接,均令劇情順暢自然,節理緊湊。在打鬥場面處理上,藉電腦動畫科技協助,畫面如萬馬奔騰,十分可觀;而且點到即止,毫無血腥或暴力鏡頭。從電影角度看來,這是一部老少咸宜、拍得好且甚有觀賞價值的影片。

  基督教文學評論家喬爾比(Clyde Kilby)對納尼亞故事系列曾作如下詮釋。他認為七本書當中,《魔法師的外甥》(The Magician's Nephew)一書最為重要,因為此書「為其他的故事提供了一個神學和形上學的背景。」而且從時序而言,此書應屬第一部或前傳,因為當中提及納尼亞是在獅王的歌聲中出現和存在。其次是《獅子、女巫、衣櫥》—這說阿司能如何像基督藉受苦代贖,並通過復活戰勝女巫,令納尼亞重見天日,恢復和暖春天。最後才是《最後的戰役》(The Last Battle):此書講到地上的納尼亞是如何完結,並由天上的納尼亞所取代。這樣看來,納尼亞故事系列又與基督教的救恩歷史相吻合。

  看完電影,可能你有興趣閱讀魯益師其餘的著作。除了上文列舉的信仰作品外,還有《夢幻巴士》(The Great Divorce)及《人的廢棄》(The Abolition Of Man)等。這些作品都能引帶你由納尼亞充滿想像和象徵的世界返回現實,從觀照人類歷史、社會及內心掙扎的問題,轉而在信仰中尋找答案和出路。

(相片由NarniaTMDisney/Walden提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