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規鄉例


2117 期(2005 年 3 月 20 日)
◎ 羊圈守望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羊圈主人,您好!

  請問基督徒結婚時可不可以隨從俗例,如:敬茶、上頭、撒米、于歸回門;將蓮子等物置於床上等等。所謂「好意頭」的事物,我們應存甚麼心態去處理,以致不用得罪人,也不會有違我們的宗教信仰?

讀者    

  嘉文謹上


嘉文讀者:

  俗例傳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結晶,經歷過長久歲月升煉而成,反映著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所以俗例鄉規的價值和意義,確實非凡。當然我們也要審視「抱殘守缺 」與「優良傳統」的分別,好使民俗文化歷久常新,活力常在。

  信主並非要揚棄本族本土的文化特色,信主並不是「西化」。可是源自遠古時代的風習,即使只是表達了普及的、良善的人間幸福願望,卻常附上或多或少的迷信色彩。正是這方面的原因,常叫信徒在民俗面前進退兩難。

  其實首先要了解民俗表象背後的精意,有些行為根本沒有宗教含意。例如結婚時向父母跪茶,只是對數十年養育之恩致以最敬重的謝意,絕非當父母是神明。有些行動 只取其象徵而無迷信成分。例如蓮子只是藉著諧音表達生養的祝福,絕非當它們是有法力的器物。這些都不是老套,或是有違信仰。

  至於那些確有鬼神意念的風習,信徒也不必全盤否定。我們可以在主賜的智慧和勇氣下,嘗試謙卑而放膽地「化俗為聖」(to christianize the secular)。

  例如在安息禮拜中,「吉儀」是不能缺漏的一環,雖然沒有幾多人明確認識其真正含意,我會向喪家說明,吉儀內放入紙巾表示「死別」是落淚悲傷,而人間有情,放入一粒糖表示在主裡縱然死了,亦有「盼望」,主是美善,放一硬幣則是表示謝意的禮貌。若果在靈柩內遺體旁放入聖經,並非為「陪葬」,而是表示由生至死都在主的帶領中。「解穢飯」改稱「解慰飯」,甚至直稱「安慰飯」,因為在主裡安息,怎會是「穢」。

  信仰跟文化融合,取捨調校之間,絕非易事,否則也不會有《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耶路撒冷大會」了。讓我們靠主恩一同努力,摸索前行。

主僕    

區伯平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