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分辨深淺的智慧


1980 期(2002 年 8 月 4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面對「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注意力匱乏的世代 ,不但俗世商界透過各式各樣消費品打我們錢包的注意,宗教消費品 (或經驗)亦無孔不入搶佔信徒的心靈,有些是優質的,而劣質亦不少 !

  戴文波特與貝克合著的《注意力經濟》(The Attention Economy)剖析現今資訊氾濫,使人焦慮,媒體的資訊超載,帶來的壓力是資訊過多,無從分辨究竟哪些是重要與哪些是垃圾 ? 「注意力」正演變為全球企業的「新貨幣」,取代了「經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成為人們沒有時想擁有的稀有品,擁有了還想更多;並且藉此作交易及生財。當人們忙於收到免費電子郵件,全球每一日就有十億封電子廣告郵件四處散發,人就少有時間專心在思考與反省。有人形容資訊發達的城市,亦是「注意力渙散」的社會。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賽蒙(Herbert Simon)說得對 :「資訊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過多就產生了注意力匱乏。」

  上網族羣求快求新的行為模式帶來就是 : 只求終點,不顧過程;同樣本港信徒急於在資訊公路上快快趕上,忘掉了在崎嶇小路摸索前行的勞苦與樂趣。當教會領袖與信徒急於求成,不肯專志於一的默默耕耘,於是在信仰層面只見人們不斷急彎兜圈,徘徊於淺薄地帶,卻未曾深耕生根 !

  身處網絡世界,我們一方面要善用資訊,察驗神在歷史時空內的作為;另一方面我們更要不沈溺於浩瀚資訊中,失卻方位,甘於吸收無關痛癢的淺薄訊息,而不肯留下時間用心思考。《注意力經濟》提醒信徒要善用注意力,不斷過濾哪些是重要的資訊,我們要捨棄垃圾才能得著有益的資訊,集中焦距,明察秋毫,發揮資訊帶來的優勢。我們不僅觀看日光之下的各樣事物,更要舉目向上,超越時空,仰視永恆的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萬里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