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豈是商品?


1949 期(2001 年 12 月 30 日)
◎ 神學生講場 ◎ 王文基(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教會生活久了,發現愈來愈多信徒的教會觀逐漸變質,有一種「消費者心態」幾乎以無所不在的姿態充斥於教會中。美國教會研究專家巴拿(G. Barna) 最近有一項統計分析說到:平均七個成人中就有一人每年更換一個教會,而且在六人中就有一人是參加兩個以上的教會。由此明顯看出當今信徒對固定教會的「委身」和「忠心」是非常淺薄的,甚至可以說是「解構」了,以往那種「母會」的觀念似乎已蕩然無存!

  一般信徒在消費文化的心態下,「教會」已不是真正的「教會」了,彷彿變成「商品」,他們換教會跟換洗髮精的心理是一樣的;有學者稱呼這些人是「宗教性消費者」(Religious Consumers)。其實箇中原因不難了解,由於「個人主義」抬頭,引致信徒一味在教會追求個人需要的滿足;因此,換教會或去幾個教會,說穿了無非是為了找尋欲望的滿足而已。

  事實上,很多基督徒父母也促成此現象加速。若是他們家中有年輕人,他們心態上優先會考慮去年輕人事工較強的教會;在教會資源不均的現況下,弱肉強食的法則便出現,很多小型教會自然淪為犧牲品。筆者觀察到,基督的教會儼然已在行使一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戰爭邏輯,但問題是:這合乎聖經的教導嗎?

  在如此這般的大環境下作事奉神的人是十分艱困的!有時連教會的傳道人也落入「消費主義」的陷阱中,拚了老命去提供滿足需要(欲望)的事工(商品),使教會在毫不反思的情況下遵守了「市場導向」的法則,姑且不討論它是否「世俗」到基督徒不可碰的問題,光是如此的事工形態已足夠加劇了教會淪為「商品」的惡性循環。這樣看來,傳道人也要為此負幾分責任。

  「教會」到底是甚麼?她原本是個屬靈的團體,一旦被扭曲變形而淪為「消費商品」的一種,我看這根本是徹頭徹尾的墮落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神學生講場】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