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等同「環保」?


1917 期(2001 年 5 月 20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員室裡鬧的笑話有時頗堪嘴嚼。那天,一位同事大聲發出問題:「敬老活動是不是歸入環保項目?」引來一陣笑聲和嘩然,甚麼時候,老人家成了環境保護的對象?

  同事的提問,當然是擺烏龍,她不過心急於給已舉辨的活動分類紀錄寫報告而已,絕非要把老人家「循環再用」。

  這烏龍問題引發同事間一場小小的討論,究竟人老了,怎樣才能保持活力,不致過早被淘汰?結論是,退休以後一定要保持活動,最低限度穿戴整齊上街走走,也比躺在床上強;能力許可的最好去當義工,既幫人復幫己。

  我想到的是,要把老人家「循環再用」,這觀念其實也不錯,只要不是被動式而是主動式便好。事實上,循環再用又的確不應局限於物料,紙罐瓶等當然可以加工處理,重新成為有用之物,退休人士,何嘗不可如此?

  有個研究人腦的醫學報告,在研究了一批長壽修女死後留下的腦袋後,指出該批修女因為退休後仍保持活力,除了擔當義工外,一有空閒,她們不是報讀更高程度學位,就是學這學那:電腦、烹飪、下棋......這些活動固然使修女們無閒暇傷春悲秋,更重要是使腦細胞的樹枝狀樹突因此得以伸展生長,所以生機勃勃,最稀奇的是,有些修女的腦明顯留下曾患老人痴呆症的痕跡,卻在生前毫無徵狀,生活如常,足證伸展的神經細胞補足因病壞死的,勝過痴呆症的威脅。

  這個研究很有意思,提醒每一個人,都要為晚年及早開始好好準備;而「學到老,做到老」,保持活力,生氣勃勃,便是對付年老衰退的上上良方。

  只要心境不老,活得起勁,自強不息,老,何足懼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