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慶、同興


1902 期(2001 年 2 月 4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聖誕假期,古都洛陽一間歌舞廳發生大火,一夜之間,三百零九條生命就此煙消雲散,看到報章上的照片,苦主親人那一張張悲痛欲絕的臉龐,叫人久久不能舒懷。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聖誕成了人們狂歡的藉口。有人說,問題出在「普天同慶」的「慶」字,許多人乍聽見「同慶」,便誤以為等同於「同興」,殊不知「普天同慶」的大前題是「救主降生」,沒有這個前題,同興便成同悲。

  古老的中國從來沒有慶祝聖誕的傳統。洛陽,一個如此典雅的古都;聖誕,一個原屬於愛與和平的節日,兩者本來風馬牛不相及,聯繫一起本該美麗動人,卻因為人的罪而變成廿世紀末的悲劇。

  想不通的是,慶祝節日為甚麼總是要狂歡,似乎不狂歡不足以表達對節日的重視,但其實,所有節日都該安靜反省,而非盲目同歡。

  譬如端陽,紀念的是屈原的愛國情操,想到他投河的悲劇,那裡還「興」得起來;又如中秋,月明人望,若是團圓自可共慶,否則,對月懷人,只想乘風歸去,又何興之有?

  或者,上述都是中國節日,中國人憂患意識太重,故不能作為共興標準。但是,即使是西方節日,其實亦多的是反思時刻。譬如感恩節就是最好例子,慶祝的方式最應該一家大小,安坐家中,輪流數算恩典,常懷感恩的人,不屑盲目共興。

  慶祝聖誕當效法外國家庭,靜悄悄地在家裡佈置一棵聖誕樹,為摯愛花心思買一分禮物,到教堂去參與崇拜,既不喧嘩也不揚聲,只有詩班高唱聖詩的優美旋律飄蕩空氣中,向人報告這個大喜訊。如此,才能領略平安夜那種寧靜的美,才真正體會「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的深層意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神學生講場】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