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教育改革,不是從指摘而來


1867 期(2000 年 6 月 4 日)
◎ 交流點 ◎ 袁天佑(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主任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學校使用公帑,向公眾交代,透明度提高,容許老師、家長及社會人士參與校董會,除了是時勢所趨外,實在有其積極作用。老師、家長及社會人士也可以在校董會中貢獻他們的專長和意見,提高教學質素。可惜的是,提出改革建議時,都是以負面的方式來提出訴求,例如有校董會「以權謀私,尸位素餐,濫竽充數」、一位校董身兼百餘間校董會成員、百多歲的老人擔任校董等。亦有立法會議員指辦學團體「壟斷」辦學權利,「公器私用」等。我們不能否定某些現象是真實的,但不是每種現象都出現問題。例如那位擔任百餘間學校校董的人是否沒有盡上他的責任呢?不少辦學團體在香港過去歷史中作出偉大的貢獻,為甚麼在這改革時要對他們作出這種不負責任的批評呢?辦學團體對於校董會的開放採保守的態度,主要是擔心不同背景的校董只會從他們的利益出發。事實上,教育署所編寫的校董會改革文件中也有這危機,指出不同校董不同的角色。但是既然同是校董,大家都有同一角色,為學校和學生的好處着眼。只是不同背景的校董有不同的貢獻而已。

  要教師參與語文基準測試,主要原因是看見本港的語文水準下降。將責任完全推在老師身上是不合理的。但是老師們決心不參加測驗亦不合宜。我也盼望教育人士在改革中不是「輸打臝要」-極力要求校董會開放,但對自己的要求就積極反對。我們盼望透過培訓和考試,加強老師的語文能力,對下一代實有裨益。

  家長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例如不少家長仍盼望子女入讀英語教學的學校,家長擔心自己子女被編配到成積稍遜的學校,也成為推動一條龍的教育的困難。我們得明白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假若母語教學真的能幫助學生,減少考試壓力能使學生能有多方面的學習,在體諒之餘,積極推動教育改革,終有一天,家長是會明白的。

  教統會所提出的教育改革仍有很多方面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基本方向是正確的。在改革時,讓我們不是互相指摘,而是體諒,明白各方的困難和感受。多從積極和向前的態度來進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