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與教會傳統


1887 期(2000 年 10 月 22 日)
◎ 古道今詮 ◎ 凌望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還記得在小時候跟父母參加教會的崇拜,突然間在一個項目中,全場肅靜,每個在場人士均手持小杯,低下頭,略帶憂傷的表情。當時那種氣氛,真的嚇怕人......

  長大了後,無論在崇拜及團契中,總是在鼓吹要讀經及靈修。理由是:若果不這樣做,生命不會成長,上帝也會不高興......

  每次執事選舉時,心裡總覺得有點怪怪的~我們的教會是女多男少,但選舉出來的執事卻又是女少男多,為甚麼?這麼多姊妹神學畢業,但牧師數目增長的比例卻仍然遠遠落後呢?因我們不想有女牧師?

  當我們要嘗試談一談教會的傳統時,我們這裡要處理的,並不是要問教會的宗派特色問題(宗派特色正正是教會歷史傳統的一種), 而是集中於討論華人教會的一些習以為常的行事方式。這些~習慣」久而久之便成為教會~必然」的一環,不用這種處理方法,便好像教會便不再是教會一般。由於篇幅所限,我們今次只能討論推行靈修運動的傳統,至於其他的傳統如:姊妹在教會事奉的角色及施行主餐程序的傳統等問題,若然再有機會的話,我們會再討論。

  

靈修的傳統

  甚麼是靈修呢?按我們一般的解釋,是要找一段時間(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安靜地讀經(讀經時不用看太多的書籍,以免影響親近主的心情,影響了聽聖靈的聲音)及禱告。為甚麼要靈修呢?使生命可以因此而成長,使神喜悅(甚或因此而更祝福我們)。

  首先,靈修要讀經是相當重要的,但一種不求甚解的讀經,讀完後只停留想一想,一種即時的感應,便認為是神的聲音及教訓了。我一直在問:為甚麼我們在帶領小組查經時總要那麼緊張,作好一切的預備工夫~查考有關經文的背景資料及註釋,而自己靈修時卻可以不用作任何解經的工夫呢?理由是~不想在帶領查經時出錯,影響他人!那麼個別在讀經時,我們為甚麼卻這麼有把握,那一次所體會的~必然」是神的旨意,而非錯解經文的結果?是否我們認為,查經要運用工具時,就不用聖靈帶領及引導,而個別在神面前安靜時便需要呢?若果我們連根本的經文背景也不曉得,如何確保靈修出來的結果是聖經的原意,也是神對我所要說的話呢?

  其次,當我們講論靈修的動機時,總認為靈修能使人生命成長,這是否合乎聖經的教訓呢?若果我們的靈修能使我們生命不斷在神面前被稱為義,得到改變,那麼與中世紀時教會所倡導的以行為換取恩典,換取神的喜悅有甚麼分別呢?馬丁路德曾經是一個修士,他清楚地表達:若果要靠一切的靈修方法來使神喜悅,生命得着成長,他應該是最蒙神喜悅的一位,生命也應自覺最成長的。但他後來發覺,他所做的任何一切,均不能叫自己在神面前多得一點喜悅,生命也不覺有何長進。原來一切均是恩典~成長也是恩典!在哥林多前書第三章,教會能夠生命長成,保羅及亞波羅所做的,只不過是給生命成長的一個機會,叫生命長成的,惟有神自己!靈修不是主因,靈修只不過是一個神祝福我們的一種工具!意思是,我可以很勤力讀經,但仍然不能自誇因此便必然很成長!我讀經、禱告,只不過是對神一種回應:我願意在祢面前靜候,讓祢祝福我的一個時刻吧了,一切由主決定。我相信這樣的態度,才是應有的態度。

  神祝福我們,不是因我們作了甚麼來換取,而是很簡單的,我們是祂的兒女!作為父神兒女的關係,從來不應是用甚麼手段來換取的。這種關係的可貴之處,是無論我們有多成功或失敗,我們仍然是祂的兒女。

  其次,既然如此,研經也可以是靈修的一種。而靈修完全不用一些輔助工具,我相信誤解經文的危險程度是很高的。我自己作為讀經會的審稿員,我很推薦能運用類似《每日讀經釋義》等書籍能幫助自己理解經文,尋求神對自己的心意,讓神能透過正確的經文理解,又願意實踐的渠道,按着祂的意願與恩典來祝福我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