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這城市有愛,因為有我們」


1834 期(1999 年 10 月 17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宣道會元基堂主任牧師)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日,城市熱門話題甚多,由海峽兩岸台灣集集大地震至北京國慶閱兵,再由本港學制檢討至施政報告環保改善,還有近在筆者眼前天水圍天頌苑短椿事件(因筆者事奉的教會在此開辦幼兒中心服務與分堂)。

  身為人生必遊的大都會之一的香港,這塊地上無可避免受全球的趨勢席捲,外國的政治事件、財經變化與消費形態等,必然影響到這個城市。前一陣子,在本港召開的城市宣教諮詢會議,再次挑戰本港教會熱愛處身其中的社區,不是對城市的黑暗坐視不理,只顧自保,安於已建成的「自留區」(ghetto),而是創意地走入城市的系統當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建構反映上主創造次序的城市遠景。

  一直以來,無論中國傳統(先修身齊家、後治國平天下)或西方文化(個人主義)均影響本港華人教會的氣質:重個體發展而輕整體成長;於是我們看見某些宗派與堂會獨大,卻看不見整體教會茂盛。假若我們不趕快扭轉形勢,恐怕基督教在都市的公共空間不斷消逝!

  支配城市背後的運作是不同層次的權力系統,而別於基督教信仰的價值取向正搶奪其操控城市命脈的神經系統。試看馬會在本港的推廣策略,不斷美化其熱心公益的慈善形像,甚至把賭博嘉年華會化,利用慶祝千禧年時機,確立其深入民間、與眾同樂的公共造型。反觀本港教會,港人看見的是否只是零零落落的聚會?再看台灣集集大地震,佛教組織的迅速動員與回應,幸好台灣教會亦能夠摒棄成見,團結組成救援組織,樹立合一的見證!

  本港教會如要對城市有情有義,我們就要學習合一的功課,尊重多元的宣教路線,肯定不同群體對城市的建樹,凝聚教會工作者與多層次城市工作者(如商人、社工、教師、新聞工作者與律師等)定期就城市課題探討與研究,並向決策人士表達建議,建造人性化的都市生活。假若商界為其利益所在,自組關注環保聯盟,向政府施壓要求改善空氣質素,我們教會整體又可怎樣改變與提升城市的質素?當本港藝人同唱:「這城市有愛」向台灣災民傳送心意,本港教牧與信徒更應和唱:「在愛裡,我們合而為一」!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