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來自心服口服


1823 期(1999 年 8 月 1 日)
◎ 商數啟示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上期談及正義能力極需要在七歲前培養,而具體的正義能力就是順從、真誠和遵守秩序。

  試從兒童發展階段看教導的機會,明顯二至四歲的語言發展期就是要學講順從、真誠的說話。我強調所謂學講不是說出某些字眼的發音,而是應由家長及幼稚園教師清楚地解釋為甚麼要這樣說。

  例如禮貌的說話是因為關心對方的感受,一個社會的人際交往情況也決定於彼此的關懷程度,否則公德心和義務精神便成疑問。試聯想我們對別人的稱呼方式,不少是帶有尊敬的用意,然而在香港一些公眾場合,我們對售貨員、酒樓侍應、公共車輛司機等便常聽到「喂」、「給我」。我們未必察覺對方的辛勞、繁忙的處境,反之,我們以自己未得到滿足而產生不悅。

  這種互動成效很快便影響到孩子的「有樣學樣」過種,不要以為他們只學到對酒樓侍應沒有禮貌,很快的時間之後我們會看到他們的父母大罵孩子「不尊敬」、「包頂頸」。這就證明家長們已自食其果了。

  順從必須先有此禮貌、同理心基礎,這是一種回應的高情操。我們的社會很提倡優質顧客服務,正是需要鍛練這種回應他人需要的敏銳力。我們每天都埋怨某些人「黑口黑面」及「十問九唔應」,有否想到他們可能自小沒有培養這種回應力?

  EQ科學是有根據地指出童年所有經歷都是生活的突觸,多次重覆的突觸就是我們行為習慣的來源。然而若斷若續的經歷未必可以發展成風格,甚至會在較長久的荒廢實行過程中變成失落。

  故此,作為教育工作者便要在從小訓練、持續行為和覆述教導的過程中使孩子取得順從、真誠和遵守秩序的焦點。

  作為教育角色的父母和師長,也需自我檢討,看看我們的待人接物有否這榜樣能力。

  也許很多家長看到這裡會大嘆「太遲了,我的兒子已十歲!」不用著急,我只是說極需要在七歲前培養,你的孩子仍可在嚴格教導下再可獲補償的,下期再予詳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