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重尋到理想再建-希望和夢想:教會大學會否「重生」?


1840 期(1999 年 11 月 28 日)
◎ 古道今詮 ◎ 梁元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會大學會否在中國大陸上再次出現?從一九八五年到現在的教會大學史的研究成果看來,似乎不少學者對於教會大學,在近代中國所做的貢獻是頗為認同的。不少文章和書籍都認為教會大學對中國的處多過壞的影響。縱然也有一部分學者仍然存著否定的態度,對教會大學的傳教目的及附庸於西方文化有嚴厲的批評,但不再有毛澤東時代一概抹煞和「鬥垮鬥臭」的局面。

  至於校友們的回憶,更多是緬懷過去,憧憬著重建舊校的機會。依我看來,若是純粹從政治現實而言,較為中立甚至全然正面的歷史評價,並不會改變現存的大學規制和促成教會大學的重現。反之,校友們的努力和要求似乎能夠產生更大的效果。我們知道,至少有三所教會大學,在其校友的推動和斡旋下,獲得了一點點的成績。例如:燕京大學的校友要求燕大復校不果,但得到政府的許可和北大的支持,在京城內北京大學分部設立了「燕京研究院」,以燕大校友、北大教授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侯仁之教授擔任名譽院長,開辦了一些專業課程,也和加拿大安大略大學合辦一些英國文學及聖經研究課目。另外,金陵女大的校友亦秉承故校長吳貽芳的遺志,努力復校工作。獲得南京師範大學(即金女大校址)於一九八九年撥出土地興建「金陵女子學院」和「貽芳園」,現已規劃妥當,並且開辦了英語、營養、會計及家政四個專業,一九九四年又增設了金陵婦女發展研究中心,由南京師範大學政教系教授李振坤負責。目前「金女院」還在進行「三大改革方案」,即(1)建立教師隊伍(2)改善辦學條件及(3)學生歸口管理。

  這種「校中辦院」和「專業依托」的模式,使到在北京大學之下有「燕京研究院」,在南京師範大學之下有「金陵女子學院」,而且在廣州中山大學之下有「嶺南研究院〞,主要是辦一些商業各會計的專業課程。這些以教會大學舊名復辦的研究院和研究所,多數是以校友會名義經辦的,也是老校友活動的中心,而且主要的辦事人員和教員,也同樣來自白髮蒼蒼的校友群。因此,這個「復校」模式,似乎現在尚且可行,但到了老校友漸漸老成凋謝之後,就會難以為繼的了。

  除了政治上的理由之外,在沒有任何資源,校園又被佔用的情況之下,教會大學要求復校的可能性極少,「校中辦院」的模式卻會是愈來愈普通。換言之,在現在中國的大學制度中,在某種情度上可以容許教會大學的舊傳統仍有一席之地(雖然是很小的和受著頗多限制的一席之地)。

  第二種「復活」,可以借用牟宗三「新儒家」的詞語說:是「曲成」。本來當前的中國教育制度是不容許有教會大學的,但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後,則在中國大陵政權出現了之下三所「教會大學」,那就是香港浸會大學,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及香港嶺南學院,它們都是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的成員。由於「一國兩制」關係,中國政府也沒有要求香港教育改制。一直以來香港已有的教會大學、中學和小學,以及其他宗教所辦的私立學校,亦在一九九七之後照樣過渡。形成了「曲成」的局面。不過,香港的教會大學在政府管理和資助之下,是否能夠完全維持其獨立傳統,則是另一個問題了。而香港的教會辦學經驗,又會否對封閉已久,管治深嚴的大陸高等教育體系有所衝擊,在目前看來,我看機會還是不大。

  不過,話說回來,在不久的將來,即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中國大陸會否容許教會大學再次出現?我還是抱著頗為樂觀的態度,主要基於下列幾個原因:

  一、 在教委管治以外的私立大學已經出現

  二、 中外合辦的教育企業己經起步

  三、 教會大學校友所做的復員工作已有了初步成績

  四、 教會大學史的研究指向一個頗為正面的評價

  正因如此,我還是存著滿懷希望!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