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若願意


3079 期(2023 年 8 月 27 日)
◎ 牧心世情 ◎ 陸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裏去、在那裏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甚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着、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雅四13-15)

  第十三節雅各用了四個動詞來概括人生的活動:「往」反映了信徒的自由流動。昔日的交通方便,好像今天一樣,信徒可以選擇「往」甚麼地方生活。「住」是「往」的下一步,無論是甚麼原因,決定了「往」甚麼地方,便在那地方「住」下,「住」的長短在乎「住」的原因,短時間或許是工作的需要,長時間則是移居其他地方。「作」是工作,無論是「作」老闆或是打工,都描寫了信徒需要工作。「得」利是賺錢生活,養妻活兒,也是保羅提醒信徒「不肯作工就不可喫飯」。

  第十四節雅各提出了信徒除了可以自由決定如何生活,更需要了解人的限制,尤其是不能掌握明天。一般情況下,信徒都會假設「明天」是理所當然,但事實卻不是如此。「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信徒需要意識到人生的短暫及不能掌握,才能真正的靠神生活,活在神的恩典中。

  第十五節雅各提出了答案,「主若願意」,即神的心意。基本上神的心意是賜福的心意,然而信徒也得尋求神的心意,活在神的心意中。「擇善棄惡」是神基本的心意,此外還得在「往」、「住」、「作」及「得」的抉擇上尋求神的心意,不是單看信徒的自由,也得看信徒如何活出神的心意,包括發揮神所賜下的恩賜、學習在不同抉擇中反映愛神愛人的意願、以神國神義作為各種考慮及抉擇的取向等。

  惟有在此前提下,信徒才可適然地活着、作這事、或作那事,可以經歷神的賜福,在有限的人生中見證神的美善。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