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源—音樂,乃上主的恩賜


3070 期(2023 年 6 月 25 日)
◎ 宣教藝術 ◎ 林婉儀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曾經在一部羽管鍵琴的琴板上,看見以下兩句拉丁語,其中一句,Musica Donum Dei,其意是「音樂乃上主的恩賜」。而另一句,Musica Laetitiae Comes Medicina Dolorum,筆者嘗試將其意譯為:「音樂是喜樂的良伴,同時是醫癒傷痛的靈藥。」設計這琴板的製琴師真有意思!這也讓我想起哲學家柏拉圖的名句,Music is the medicine of the soul(音樂乃心靈良藥),以及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所言:優美的音樂是先知的藝術,可以平息心靈躁動;這是神給我們最宏偉、最令人愉快的禮物之一。

  論到音樂乃醫癒傷痛的靈藥,我就想起一位鮮為人熟悉的德國作曲家弗洛貝爾格(Johann Jakob Froberger)。這位音樂家其實對巴洛克鍵盤組曲和觸技曲(Toccata)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力,就連巴赫的鍵盤音樂,其實都充滿不少弗洛貝爾格作品的影子。弗洛貝爾格寫的標題音樂非常有畫面性,而且在音樂情緒表達方面也很有深度,尤其是其中一首名為「為斐迪南四世而寫的哀悼歌」(Lamento sopra la dolorosa perdita della Real M.sta di Ferdinando IV, Re de Romani)。

  斐迪南四世是十七世紀波希米亞、匈牙利及羅馬人民的國王,可惜王位就任一年就辭世,音樂家弗洛貝爾格感嘆這位廿一歲年輕國王早逝,為他譜寫哀悼歌。樂曲開首以一段沈思默想式的樂句開始,寫出深情的懷緬追憶;而樂曲最特別之處,就是作曲家在樂譜結尾處寫出一段以音階組成的樂章,並在樂譜上簽署十字架,旁邊寫着拉丁文,Requiescat in Pace(Rest in Peace)。弗洛貝爾格透過音階寫作的設計,仿似讓國王的靈魂步步邁向天庭,進入安息之境—天上父神最終迎接國王的靈魂了!這也讓我想起,聖樂在崇拜禮儀裏,特別在喪禮儀節中,起着言語無法傳遞的安慰作用。

  消逝,實在讓人惋惜,如十八世紀中後期,隨着鋼琴發展成型,羽管鍵琴在極短時間內就遭受淘汰,漸漸再無人為它譜曲,甚至在音樂歷史發展上幾乎消失近150年。直至廿世紀,再有人研究早期音樂,羽管鍵琴又再得以復興並重新生產,甚至又再逐漸普及。上主乃藝術之源,祂的聖言帶來啟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


簡介:林婉儀,聖樂傳道,現兼任基督教網台節目主持,醉心於教會音樂學習,祈盼藉聖樂宣揚福音。透過開辦凱頌聖詠聖樂中心,幫助教會重建詩班訓練教育工作。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退休札記】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