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比較節儉,無論食物衣物都不會隨便浪費,像我排行第二,便總是要穿姐姐不合穿的舊衣。那時雖然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長大之後漸漸明白,穿舊衣服從消極角度看是因為窮,但若從積極角度看,其實很符合環保原則,因此讀到圖書館借來的《My Grandfather's Coat》便甚有共鳴。
這是一本根據猶太兒歌改寫成的繪本。講述爺爺年輕時以新移民身分去到美國,後來學成手藝當上裁縫。當爺爺跟嫲嫲墮入愛河準備結婚時,他用心地為自己縫製一件禮服,爺爺非常喜愛這件禮服,不論甚麼場合都穿上它,漸漸地,禮服破損了,最後,爺爺把它改成一件短外套。
跟許多繪本一樣,故事以重複的模式層層遞進:外套破損了,爺爺便將之改成背心;背心又破損了,爺爺將之改成領帶;領帶都破損了,爺爺將之改成一只老鼠布偶送給孫兒,最後,布偶破損成一堆布碎被棄置在地板上,老鼠媽媽把布碎拉回家,變成鼠窩的墊褥,然後,小老鼠漸漸長大,布碎也變成毛毛消失空氣中。這一層一層的變化,讓小讀者看到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如何發揮創意,充分利用看似無用之物,惜物觀念就這樣牢記心中。
故事最後一頁,媽媽給懷中孩子講故事,她說:甚麼都沒有留下來,沒有鼠窩的床褥,沒有布偶,沒有領帶,沒有背心,沒有外套,沒有禮服,甚麼都沒留下來,除了留下這個故事。
作者在書後寫,故事除了想啟發讀者發揮創意善用物資,更希望每個人都將父輩的故事記錄下來傳承後代。是的,物質會成過去,惟有歷史,只要肯記錄,便可以流傳下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