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節聖潔會在香港傳道,最早上溯至一九零九年。初代宣教士在筲箕灣的漁民中服事,建立第一所堂會;奠定了隨後半個世紀、宗派專注於漁民工作的目標。
面積遼闊的吐露港,是新界東北部的大片內海;沿着那悠長曲折的幽深海岸,既有河谷出口的農村,也有浪靜海灣的漁村。直至上世紀八零年代以前,這些地區都未有建造道路,因此船運成為全區的主要來往交通,而大埔墟成為吐露港的船運中樞。五旬節聖潔會於一九三八年在大埔墟植堂,旨在向吐露港漁民傳道。
當年專注漁民事工的教會都置有「福音船」,這首船其實只是由普通的漁船改裝而成,大小規模則按聚居漁民的數量而定。大型的福音船根本就是一所浮動的社會服務綜合體,主日是舉行聚會的海上教堂,平日為漁民子女提供初步教育,甚至設有醫療服務。大埔堂同樣置有福音船,不過由於吐露港的漁村都未算多大規模,而且分佈位置疏隔,因此福音船旨在便利主僕穿梭前往各漁村,巡迴佈道。每逢主日,亦以福音船接載漁民信徒到大埔墟的教會,參與聚會。
大埔堂在吐露港默默傳道多年,其中較多漁民歸信的地方,包括大埔滘、三門仔、塔門。其中塔門漁村的規模較大,信徒眾多,日後更能組建教會。大埔堂隨着信眾增長而購地建堂,於一九五八年落成;現時堂址於二零零六年重建啟用,並且取用新名「五旬節聖潔會大埔永光堂」。
原本的三門仔漁村位於白沙頭洲,那是一個位處大埔海與船灣之間的小島。五旬節聖潔會來到這條偏僻的漁村傳道,經過二十多年之後, 至上世紀六零年代,由於建造船灣淡水湖,灣內沿岸的村落都需要遷離。三門仔村被安置往大埔海的鹽田仔島,在一九六五年重建成「三門仔漁民新村」;教會也貼近緊隨着漁村,重新落腳於鹽田仔,持續牧顧。
在三門仔漁民新村的後山,沿着通往劃作地質保育的「馬屎洲特別地區」路上,有一片山坡劃為村民的「認可殯葬區」。在其上一小段路徑的兩旁,散佈着儲放先人骨殖的「金塔屋」;其中頗多都置有十架標記,可知歸主的村民為數不少。三門仔新村已經建村六十年,然而村內不見漁民的傳統宗教;村旁倒有一座壯宏的教堂,反映五旬節聖潔會的近九十年傳道成果。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光影留痕】
【全港聯合網上祈禱會】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消息】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短篇小說】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