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石硤尾添多一間食肆,其英文店名選擇了「agape」一字,意即「大愛」,或作天父對世人的愛。
我在該區工作,當然慕名試試。小店主打雙、三餸飯,分別訂為三十八和四十二元,價錢跟區內一般茶餐廳的客飯相若。我通常叫三餸飯,其中一味肯定是菜,這也是我一再光顧的理由,尤其在我晚上無法回家下廚的日子。不知是否出於招徠客人的考量,小店初時舀的每一味餸,都堆得像座小山般,就連彪形大漢,不少亦要喊句「少飯呀,唔該」。至於味道,大概不會使你失望,大廚的炮製方式千變萬化,包括椒鹽、香蒜、蝦醬、南乳、薑汁、XO醬、腐乳、馬拉盞,以及椰香咖喱等等,總有一款讓你僅僅瞥一瞥餐牌旋即垂涎欲滴。除了飯和餸,套餐還附送一碗老火湯,天天更新款式。
我幾乎每一趟去,走時心裏都會油然生起絲絲謝意。我是一個喜歡多菜少肉的人,我的舌頭可以一整天不沾一丁點葷,假如沒有蔬菜入口,就會覺得搞垮了那一天。幸好有這間小店在,讓我上班族亦可吃得健康均衡。這個老區可以存在一間如此價廉物美的食肆,從商之餘,確實惠及了區內的街坊。事實上,小店注入了待用飯券的概念,食客買了可以親自派發,或者留給店員代為送給區內長者。充滿人情味!我最深刻的一次在冬至,當天午膳,食客免費加餸,還多送一味卜卜脆的燒肉,再送一杯芝麻糊,內裏浮着一粒白雪雪的湯丸。
但我也揮不掉一絲愧疚。小店使用的所有餐具,統統是即棄的,就連堂食也不例外。也許這是一種取捨,聘少一個洗碗工,除了減省營運成本,定價亦可降低,從而增強競爭力。老問題又來了,價錢(price)並不代表——環境上的——代價(cost)。但說公道一點,小店還是有一點走塑意識的,盛湯的碗,用的是紙製品,而有好一段時光,堂食改用了紙碟。小店員工也多走一步,每當外賣點餐,總會不厭其煩問句:「要不要餐具?」
往後,小店的挑戰在於能否理解何謂「大愛」時,既心懷鄰舍,也心繫生態。此刻,這是一間與別不同的食肆,不僅暖胃,還讓人心和暖起來;此處,下廚的人可以一顯廚藝,年輕的小侍應以工時不住祝福社區。營商,不是本該如此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