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坳道115號


2912 期(2020 年 6 月 14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十九世紀中期,義大利的城鎮滿了由產業革命引發的社會難題。例如由於父母兩人都需要進到工時很長的工廠謀生,以至無人亦無暇關顧孩子,於是市上出現終日流離的大量街童。有見及此,鮑思高神父(Don Bosco)在義大利北部成立「慈幼會」(Salesians of Don Bosco)。這是一所男修會,宗旨正如其中文名稱,志在服務貧困人家的男孩。

  修會照管街童的餐食和教育,服務正正切中社會的需求,因此「慈幼會」的工作快速地增長。鮑思高很快就想到,需要成立類同「慈幼會」目標的女修會,以至動員女信徒來從事同樣的服務,同樣的關顧貧困人家的女孩。

  與此同期,生活於義大利北部的瑪利亞瑪沙利羅修女(Maria Domenica Mazzarello)也洞察社會的嚴重街童難題。她組織女信徒,積極關顧貧困女童,既教導謀生技能,亦保護她們免受侵犯。這種不約而同的服務心志,促使鮑思高與瑪利亞兩人會面交流,以至合作。結果雙方為服務社會而融併,瑪利亞的羣體進到「慈幼會」的體制中,成為一個女修會。

  這個新的女修會在一八七二年成立,於一九二三年首次踏足中華大地。又正如所有「西差會」般應對國內政局處境,修會於一九五零年撤來香港,開始服務本地。修會在香港的名稱是「聖母進教之佑會」,亦經常簡稱作「母佑會」(Daughters of Mary Help of Christians)。修會還另有一個相對簡明的英文名稱,Salesian Sisters,清晰地反映她們與「慈幼會」的關係。如今最通用的稱謂,卻是義大利文的簡稱:FMA。

  「母佑會」初到香港時,在眾多寮屋區之一的鑽石山落腳;後來雖有遷移,始終留駐在這一帶,是香港面積最龐大的公營房屋區。可知修會矢志服侍低下層民眾,始終如一。修會在創辦之初,就定下以教育孩童作為重點服務策略;這項策略也始終如一。例如毗鄰會院,可見一座髹上粉紅色外牆的大屋,這整幢光鮮的樓房竟然是一所幼稚園,其規模之大,並不多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我們這一家】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