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死」與教會的老人事工


2757 期(2017 年 6 月 25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步入高齡社會,已是不爭的事實,現時香港七百多萬人口之中,已有一百多萬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據估計到了二零三零年,即十三年之後,「長者」佔全港人口比例將激增至四分之一。

  現時香港的長者,仍有一部分出生於二次大戰之前,即早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日子的人生養眾多,兒孫未算滿堂也甚少人丁單薄,故今天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尚且有家人陪伴終老。但到戰後出生的一代(即所謂戰後嬰兒潮),多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結婚,那時已開始鼓吹「兩個夠晒數」,那麼到這批人步入老年,若子女又移民(這情況十分普遍)他們多變得很孤單。再由此推算,再下一代的老人(即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不單止兒女人數極少,甚至許多是單身不婚的,到他們老去之年,恐怕只是孑然一身。

  據統計,今日生活在社區的「獨居長者」或「二老家庭」總人數多達四十萬人,佔全港高齡人口約三分之一,而這情況隨着社會發展的趨勢只會愈來愈嚴重。其實香港政府歷年來的人口推算研究已預知這個趨勢,而相關的政策文件及報告書亦一再指出必須未雨綢繆,及早制訂應變措施,可惜政府在安老政策上始終是口惠而實不至,做的多是「表面功夫」,如長者乘車優惠及長者醫療券,實質上無助於幫助長者過有尊嚴而可以安心的生活。

  香港教會近年主打「青年事工」及「職場事工」,將教會的資源「傾斜」於中青年,而不自覺地忽略了老年人。其實香港教會(包括宗派堂會及翼鋒機構)之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迅速,實有賴今日已步入「高齡」的四十後和五十後,這羣人不單止曾是香港教會的中流砥柱,也多是默默奉獻的支持者,他們出錢出力經營及發展教會,但今日老去了,卻往往被「邊緣化」,令人十分遺憾。

  教會過去也曾努力於老人工作,例如多年前基督教靈實協會曾主催「樂頤居」長者住屋。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除經營墓園,更辦有老人院和頤養院。事實上今日住在上述院舍的老人,不少是四、五十年前香港教會叱吒風雲的領袖和長牧,他們得在教會辦的院舍安享晚年,是教會應盡之責,但在教會圈子以外,仍有逾百萬的孤獨老人,教會又有何回應?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慈惠部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