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看土地價值─
 生活中的土地神學


2756 期(2017 年 6 月 18 日)
◎ 要聞 ◎ 專訪:本報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處身大地,人們一切活動均在土地上進行。既然天地萬物都是上帝所創造,信徒有否思考上帝創造土地的心意,以致能在現實處境下,履行人在土地上應有的角色和責任?

 

 

  「土地是上帝賜予人的禮物。」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講師駱頴佳博士指出,上帝昔日賜迦南地予以色列人,定下許多使用土地的律例和心意,讓人在地上安身立命,豐衣足食。透過土地,人能夠尋回身分和回憶,正如以色列人曾被擄到巴比倫,當他們重回故土見到聖殿時,馬上想起多年被擄的辛酸及歸回的雀躍,便大聲哭號歡呼。「土地可隨時勾起人的回憶,甚至上帝透過建築物使我們記起曾經叛逆過,所以具有一種感性和靈性的氛圍。」由此可見,土地是一份能滿足人類在物質和靈性需要的禮物。

  土地價值多元 實踐睦鄰文化

  他續指,從申命記中看到,上帝肯定以色列人生活各個領域的存在價值,重視社會的多元性,可見土地的價值絕非單一。可惜今天香港的處境卻剛巧相反,「在新自由主義經濟下,土地變成只有經濟價值的單一向度,而且更是商品式的買賣。」

  駱博士所言正正針對香港扭曲的房地產市場,近年香港樓價持續高企,新興建樓宇單位面積卻愈來愈細,房屋已由昔日的棲身之所變成炒賣工具。「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令土地變成『有錢就住豪宅,無錢就住劏房』,令人住得毫無尊嚴,整個循環是一個扭曲的關係。」他補充,上帝從來無否定經濟的重要性,只是土地不能只單一被當作商品,從而忽略了其他價值。

  此外,聖經亦有教導人應如何運用土地:「所以你們要憐愛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申十19)從經文看出,上帝要以色列人照顧寄居者,同時不要忘記自己曾作寄居者的歷史回憶,可見土地具有包容性,人們應在地上實踐睦鄰的關係。

  「聖經當時提到善待寄居者,今天即是新移民或難民,我們要反問自己有否照顧到他們?」他表示,款待(Hospitality)是聖經中一個重要的倫理,但同時亦是整個世界面對的挑戰,因大部分人覺得不需要付出代價去接待他者,故世界各地不少地方都排斥難民,所以難民問題可說是接待倫理的挑戰。

  生活細節做起 促進文化神學

  既然人類是大地的管家,基督徒有責任反思現時土地運用有否被濫用,但個人力量有限,如何在現實中實踐上帝創造土地的心意?駱博士建議,信徒可多光顧小店,因為在高地價政策下,小店紛紛倒閉,造成大財團壟斷土地使用權的局面,光顧小店即變相在商業領域中促進土地多元性。此外,假日亦可帶同小朋友到舊區,建立對土地的情懷,認識區內有需要的人,這已是教導孩子實踐接待的倫理。

  然而,華人教會方面往往缺乏文化神學的討論,例如以神學角度看城市和消費文化等。他指,傳統閱讀聖經的方式過於狹窄,認為可從社會文化的角度重新檢視聖經,因為上帝不止拯救靈魂,更包括土地上的恢復,重新轉化被造世界。

  「今天教會座落於各區,但很多信徒可以不理會教會處身之地的社羣。」他認為,既然土地是要讓人活得有尊嚴和具有睦鄰性,教會關心未信主的鄰舍就不單只為傳福音,幫助他們適應社區生活已是遵行聖經的教晦。「如發現該區有些設施為新移民帶來不便,教會會否代表他們向政府反映?」他強調,這些工作不是一般探訪,而是真正照顧居民生活,倡議政策,不只關心影響堂會會眾的事情。

  走進農田耕種 感受土地連結

 

 

  每個人參與土地的方式均有不同,有人倡議政策、有人進行神學反省,鄉土學社創辦人朱耀光則選擇走進農田,身體力行租用林村約萬呎農地,透過種植感受人與土地的關係。

  訪問當日剛巧遇上木瓜收成,朱耀光從樹上摘下橙黃色的新鮮木瓜,笑着說這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非基因改造木瓜。原來木瓜容易染病,死亡率極高,為對抗疾病,市面上的木瓜大多加入對部分抗生素有抗性的基因,以人為方式擾亂自然生態。他一語道破箇中關鍵:「農業或勞動是參與上帝創造⋯⋯參與過程中要保持謙卑,不要以為自己是上帝,或自以為人類凌駕其他生命,因為最終決定權在上帝手中。」

  耕種多年,土地對他來說有一種特殊的意義,他認為人不是透過買賣去擁有土地,相反人應屬於土地,透過勞動過程成為土地的一部分,與土地結連。他又形容,聖餐同擘一餅,信徒同吃連結成為一體;土地就像那塊餅,人透過在土地委身及享用其所出,與土地及地上的生命成為共同體。此說法可從朱耀光耕作的農田中窺探到端倪──放眼望去,農田裏種滿了玉米、芋頭、秋葵和其他作物,由於沒有施加農藥,故吸引了不少昆蟲和烏兒聚集,在小小的農地上做到萬物共享。

  然而只一街之隔,有人在農地上單一栽種桃花,用藥物控制其開花速度,利用此「經濟作物」在農曆新年期間賣得好價錢;有人在農地鋪上瀝青石,打造成停車場出租賺錢;更有人低價購入農地,以鐵絲網圍起,待價而沽,白白浪費土地資源。當人擁有土地時,朱耀光慨嘆:「人將地圍起來,把不想見到的生命趕盡殺絕,崩壞就在心田開始。」

  惟他強調自己沒有當農夫的資格,只是營造一個方便採集食物的環境而已,關注土地也不一定要復耕,收集廚餘給耕種者製作堆肥、假日到田裏除草也同樣可行。他又提醒,落田不是一種浪漫情懷,事實上背後經歷了許多挫折,如颱風摧毀作物、蟲害影響收成,甚至面對極大的生活經濟壓力。他笑言自己像昔日活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只能收到今天的嗎哪,卻不知道明天的光景,但在這時信仰才最重要:「上帝邀請人參與其創造,縱然有挫折,但你仍相信衪會供應和預備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