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多面睇對談講座
 學習在信仰中探索成長


2735 期(2017 年 1 月 2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已於一月十四日,假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舉辦「同性戀多面睇──與青少年對談講座」,分別從社會、醫學和牧養角度看同性戀,加深會眾對相關議題的反思和認識。

  梁林天慧:香港家庭任重道遠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梁林天慧博士指,社會上不少人認為同性婚姻是平權運動一部分,而人權乃是普世價值,具超越性。然而聯合國早前公布,國際人權法不要求所有國家允許同性婚姻,只呼籲各國保護同性戀羣體免受歧視,故同性婚姻合法化並不等於人權。此外,她又提到有人認為同性戀是與生俱來,非人力能夠改變,她反駁指多年來醫生進行了不少基因和賀爾蒙研究,結果都難以證實此論點。

  談及同性戀運動近年發展,她指電影、電視及社交媒體對同性運動表示支持,視之為維護權益平等的一種表徵。此外,奧巴馬政府為同性婚姻開綠燈,多個州份已就同性平權和同性婚姻立法,逆向歧視和男女共用廁所等爭議相繼出現。此外,也有數據顯示,同性性行為與愛滋病傳播有關聯,其生活方式也容易帶來身體和精神方面等困擾,如抑鬱、自殺傾向等。

  本港社會問題複雜,她直言開埠至今港人最重視家庭,因此香港家庭任重道遠,是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元素。可是她留意到,近年社會上多元化家庭不斷出現,成年人為爭取更大的自由和權益,變相犧牲了兒童擁有穩定家庭生活的權利,「面對父母離婚,小朋友都覺得羞愧,如同性戀出現令婚姻關係再起變化,對下一代成長會否造成更大影響?」

  康貴華:同性戀非全是與生俱來

  精神科專業醫生康貴華醫生以醫學角度解釋,性傾向於十至十四歲開始建立,十四至二十歲則為性傾向鞏固期,期間性傾向較易浮動。他指,青少年中期有短暫的同性吸引或同性性經驗,但並不一定演變成長期同性戀傾向,故提醒青少年不要過早標籤自己或別人是同性戀者。

  他強調,同性戀全是與生俱來的說法是誤導,因性傾向可能由多種先天和後天環境因素互動造成,其中後天因素更具影響力,當中包括:不健全的家庭關係、曾遭性侵犯、童年及青少年期間被同儕拒絕或傷害、因異性戀引致嚴重情感傷害等。他直言許多同運組織誤導公眾,指同性戀傾向不能改變,如企圖改變會引致更大傷害,所以不鼓勵或禁止會員助人改變性傾向。他反駁稱,過去三十多年曾見證超過一百位同性戀者離開同性戀生活方式,生命大大改變,但強調不能強迫別人改變,應在輔導前清楚告知輔導的利弊和效益,尊重個人選擇。

  羅文麒:上帝厭惡罪行但愛罪人

  新造的人協會牧職同工羅文麒牧師稱,聖經沒有明確提及「性傾向」,但肯定叫所有人學習管理情慾,按聖經原則過聖潔生活。「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上帝的國嗎?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娼妓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林前六9-10)他指,同性戀行為與其他罪行一樣,都會令生命離開上帝,但十一節卻清楚指出,只要在上帝中朝正確方向努力,便能成聖稱義。「我們不要總覺得對方不能得救,而是與他們同行,因為每個人都有罪性,需要打這場仗直至看見主面。」

  他指上帝厭惡罪行卻愛罪人,教會應學習不能認同其罪行,但仍可關愛接納罪人,所以教會對同性戀者的定位不是「沒有出路的定罪」,也非「沒有底線的寬容」,而是願意與他們一起在信仰上探索成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