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及長執培訓講座
 牧養臨終者喪親家人


2675 期(2015 年 11 月 2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面對教友的離世,教會不時需要接手處理臨終安排及安息禮拜。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已於十一月九日及十六日舉辦一連兩講「基督教喪葬與禮儀」教牧及長執培訓系列講座,回應中國文化習俗與基督教禮儀的平衡,喪親家人的牧養,以及辦理喪事的實用程序等。

  首講,由基督教信道會創辦人兼榮譽會牧鄭昌國及聖公會北角聖彼得堂鍾嘉樂牧師分享。鄭昌國牧師認為,基督教的喪葬禮儀需要與世俗有所分別,因基督信仰相信死後會復活,因此安息禮拜作為歡送死者歸回天家的「惜別會」,氣氛不宜過於悲傷。「安息禮拜並非只為死者而設,更是顧及其在世的親友。」鄭牧師說,在安排上牧者要留意祈禱及講道內容切忌長篇大論,講道時間約十五分鐘較為適宜,內容包括安慰死者家人,提及信主後將來能與死者重逢的信仰觀,以能傳福音予未信主親友,同時表揚死者生前在社會和教會中的貢獻,藉以激勵後輩。

  鄭牧師又分享,曾有自殺者的親屬指堂會牧師不願意幫助辦理安息禮拜,認為自殺不能得救,使家人倍感悲傷。最後鄭牧師答應幫忙主持安息禮拜,家人感激非常,最後有家人願意信主,奉獻己身讀神學,今日已按立成為牧師,「有時候需要看遠些,不能單看眼前。」

  與喪親家人同行 按情況酌情處理

  鍾嘉樂牧師分享牧養喪親信徒的經驗,「在牧養過程中,與喪家關係最為重要。」他笑言,在聖馬利亞堂服事時建立了一套「喪禮佈道法」,使教堂人數在幾年間增至五百人。他稱當時該堂只有約二百人崇拜,且以長者為主,七年間有百多位老教友去世,本着信望愛的基礎,教會以各種形式表達關心去世教友與其家人。

  鍾牧師指,在聖公會禮儀中,臨終前牧師會在醫院安排最後聖餐,幫助臨終教友塗油,並會誦讀公禱書中給臨終者的禮文,禮文內容令臨終者和家人清楚知道將會返回天家,得着安慰和盼望。他強調:「在任何環境中陪伴離世者離開,與其家人在憂傷時期同行,是牧師的責任。」

  除此,鍾牧師留意到不少老教友都對死亡感恐懼,甚至刻意不出席安息禮拜,因此他特別鼓勵在禮拜堂中舉行安息禮拜,更組織年長信徒詩班,負責安息禮拜中的獻唱。他亦會舉辦「苦路之旅」,帶領教友到墳場了解教會先賢的生平,並將帶有教會聯絡方法的鮮花獻到已去世的會友墳前,成為聯絡已逝會友家人的方法,不少家人因此而回到教會,令聚會人數增加。

  鍾嘉樂牧師又提醒,在關懷喪家的過程中勿干涉任何家事及錢銀關係,只要本着信望愛同行,甚或可轉化整個家庭。他續指,對於特殊情況應人性化處理,舉例說,有臨終者情況嚴峻,當時沒有酒,於是鍾牧師拿起檸檬茶祝謝,為臨終者主持最後聖餐,他認為禮儀除了是為臨終者而作,更是為家人得安慰而作,故應按情況有酌情處理。

  牧者須注意情緒以亡者生平講道

  次講,觀塘潮語浸信會李德榮牧師引述傳道書七章二節:「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他認同鍾嘉樂牧師的說法,指同工若把喪事處理得宜,其家人會銘記於心甚至返教會,承傳這份愛去關心其他有需要的人。此外,他表示家屬痛失至親難免悲傷,牧者也可能難掩哀愁之情,但同工是代表上帝安慰家人,因此必須控制情緒,做好陪伴聆聽的角色。同時,家屬面對至親離開感到徬徨無助,牧者了解喪葬步驟,可提供清晰指引令其安心,抒解困擾。

  聖公會北角聖彼得堂主任鄭守定牧師講解喪葬程序與禮文,他指一般安息禮拜唱詩都會揀選<善牧恩慈歌>,讀經方面則建議牧者可選擇詩篇二十三篇、啟示錄二十一章一至七節、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二十至二十八節、約翰福音十一章十七至二十五節等,視乎時間和個人喜好而定,惟需注意詩歌內容不要與經文重覆。他又建議講道內容可以亡者的生平史略作焦點,從中看到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恩典,「現場好多親友都未信主,但他們透過講道能回想亡者的生命故事,發現上帝的愛十分真實,藉此認識基督教信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