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循道衞理聯合教會—
循道衞理會在港辦的第一所學校


2587 期(2014 年 3 月 23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我們知道上帝帶領英、美兩個差會來到中國,來到香港成為聯合教會,我們亦想到怎樣使用本會的傳統來傳揚福音,於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就使用「傳道與服務」作為實踐使命的策略之一。

  上帝給了我們這感召,同時,上帝為我們作了兩件事,使到本會的「傳道與服務」能傳承發展。第一,上帝興起了一班教會領袖和信徒,按這宗旨投身社會服務,站在前線,將公平和公義應用在香港的處境上,以下會介紹當中一位人物—盧龍光牧師,以表達上帝怎樣使用人來成就祂的美意。另外,上帝亦引導本會制定《社會服務使命宣言》,讓這寫下來的「宣言」歷久常新地指導着我們的辦事方針,多謝上帝讓本會可在這工作上,得着這兩份厚恩。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秉承衞斯理約翰的入世精神,注重社會關懷和服務,尤對低下階層和弱勢社羣。衞斯理約翰常到監獄及礦場佈道,這份關愛弱小的精神一直是循道衞理宗的特色。

  另外一個特色是注重信徒會友的直接參與。教會的社會服務,若只透過辦社福機構,彷如「外判」給專業人士去做,這並不全面。循道衞理會致力推動會友在自己的崗位上作鹽作光,像好撒瑪利亞人般照顧鄰舍。

  社會服務使命宣言

  我們的信念

  聖經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六8)

  會祖衞斯理約翰說:「讓上帝的形象重建,讓神聖的純愛再一次在人羣中出現。讓我們努力將這份愛、這信仰散發給每一個與我們接觸的人。」

  我們也重申教會的大公性,強調世人本源於一,應不分彼此、平等相待、互助互愛。大公教會自始以牧養世人為任,透過醫治、支援、引導及復和的職事,履行上帝所託付在世上之牧養使命。

  為此,本於聖經信仰、衞斯理約翰的教誨及大公教會的傳統,我們回應神恩,決心致力透過社會關懷、服務及行動,見證上帝道成肉身的救贖大愛,讓人在社會中得見上帝的形象。

  我們的召命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在上帝面前確具無上的價值,人按照上帝的形象而被造,不能被矮化為經濟動物或生產工具。我們肯定在神恩中人性的尊嚴,認為一切社會制度和政策,都應以肯定和提昇人性,使人能活出上帝的形象為目標。

  我們相信,對於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必須以耶穌基督的生活和教訓,作為我們的立場和價值觀。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愛鄰人,要我們為他們及為自己謀求公平的對待。我們認為處於不公平及剝削的社會中,不應閉口不言;應積極參與改革社會的行動,見證基督。

  身分和角色

  我們相信,教會及每一位會友,皆有責任承擔先知、祭司、和僕人的使命,宣講悔改和更新的信息,與及牧養社羣,而不求在社會中獲得任何特權。為「先知」者,我們拒絕與社會上任何不公平、不正義、壓迫人、並一切罪惡勢力妥協,也不怕作出嚴厲的斥責。為「祭司」者,在一個公平及互相饒恕的關係上,促進人與人、社羣與社羣之間的和睦,共同建立公義仁愛的社會。為「僕人」者,我們本着「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精神,獻身於服侍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並積極與有共同理想的人士及團體攜手合作,將基督的愛散播人間,推動服務的志業。

  合一的見證

  我們強調本會社會服務之發展必須與總議會事工整體發展配合,各社會服務機構之事工乃教會宣教及牧養之一部分;而社會服務機構乃負責發揮教會在社會中作光作鹽的功能。我們強調社會服務之模式須不斷創新,於財政來源上尋求多元化,積極與政府合作服務社會,惟拒絕在政策及財政上依附於政府,俾保持獨立自主的靈活性及志願精神。

  我們認為堂會及會友在所處的社區,有責任努力實踐社會關懷和牧養社羣,透過會友身體力行,揉合各種專業知識,以志願精神推行各項社會服務,關懷全人需要,視社區為牧區,見證上帝國的臨在。

  一個社會運動領袖的心路歷程—
專訪盧龍光牧師

  熟悉盧牧師的人,可能會稱呼他那甚有「江湖味」的名字──老龍(「盧龍」的諧音)。盧牧師在香港的社會運動和爭取民主運動的路上,確實是具一定的「江湖地位」,但近年來他給人一個已從運動前線退居幕後的感覺,專注於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工作,致力培育教牧人才,鮮有在熒幕和報章上發表言論。盧牧師亦承認牧養始終是他最大的使命,過往服務社羣與現在訓練教牧新一代,都是牧養信仰的不同羣體;隨着人生閱歷的增長,侍奉上帝的角色有所轉變,但盧牧師仍然非常關注香港社會和政治的變化。

  盧牧師關心特區政府處理居港權及基本法二十三條的手法,導致社會嚴重分化與對立,此情形確實令人憂慮。當被問及為何近年基督教界並沒有一些異見領袖帶領教會面對社會問題,相對天主教陳日君主教,卻高調評論政府的政策,成為傳媒追訪的焦點,盧牧師認為,兩者不能相提並論,基督教並不容易即時由一人代表所有教派發表意見,相比一個主教挺身出來發表言論,當然焦點一定會較集中、較觸目;社會運動講求合一,所以他表示我們可以接受陳日君主教的領導。

  其實基督教論政或參與社會運動的團體比盧牧師剛加入社會運動行列的二十多年前,數目增加不少,社會上的論政,甚至參政氣氛亦比以前濃厚,正因為關注社會氣候比以前多元、開放,異見領袖較難像昔日的模式產生。

  盧牧師娓娓道來,在二十三年前如何成為一個社會運動的領袖。一九八零年盧龍光牧師剛擔任柴灣愛華村社會服務中心的主任,遇到中巴、九巴向政府要求增加票價。當時盧牧師牧養的社區柴灣,公共巴士是唯一對外連繫的交通工具,增加票價對區內大部分低下層的居民來說,是百上加斤的負擔,所以他便起來反對兩巴加價。當時運動的領導之一劉千石,游說盧牧師擔當運動的發言人,當時只有二十八歲的盧牧師,起初對着記者的攝影機、錄音機只曉得依照新聞稿讀,及後適應了記者的提問,很快便對答自如。

  當時社會上鮮有反對政府的聲音,突然有一位牧師當上發言人,出來反對政府的政策,一時間非常觸目,電視台直播,大羣記者追訪,最後他們成功爭取兩巴暫緩加價,這次可說是揭開了八十年代社會運動的序幕。

  及後盧牧師繼續以牧養教會和社區的原則,為香港及教會以外的社區爭取權益,如興建東區醫院、港人救港、我愛香港、基督徒支持愛國民主等等運動,在在都是希望見證基督的臨在。他認為如堂所的牧師只困在教堂四面牆壁之內,容易變得只顧教會內部運作,而少向教會以外的世界張望;牧師只重複着教會運作的事工,他就會變成教會的「廟祝」。

  盧牧師認為堂所牧師應該對教會以外的世界有敏銳的觸覺,對時代挑戰有所回應,將信仰實踐在這時代,有所反思的先知;可是他感到惋惜的是,教會中似乎再沒有像他一樣極具社會意識的堂所牧師,所以他更感到培育新一代教牧人員的逼切性。

  有人認為,教會在回歸之後,似乎在建制之內與特區政府走得較近,以至反對聲音愈來愈少,盧牧師並不贊成在建制內或建制以外的不同聲音會自動閉咀,相反在建制內發揮正所謂「又傾又砌」的策略,而重要的是如何在建制中見證上帝。

  在八十年代初,當時的港英政府曾希望委任盧牧師為東區區議員,但盧牧師一口拒絕,他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牧養教會,繼續為教會與社會見證主,雖然仍會有人稱他為「政治牧師」,但他並非累積政治本錢、權力的角逐,而是對神的一顆良心。

  踏入九十年代,面臨回歸中國的事實,社會上出現更多矛盾。此刻盧牧師已開始在神學院服侍,透過神學教育,他希望培養更多具社會意識和觸覺的教牧新一代。他同時很關心如何整合香港與中國的關係,尤其在八九「六四」之後,他作為香港愛國民主運動的一員,如何幫助信徒及教會積極面向祖國,發揮光與鹽的作用,也是他的一份承擔。

  後記

  筆者年青時也是柴灣居民,當年在電視熒光幕看到盧牧師為社區居民爭取權益,也深深影響筆者日後如何作為一個出世而又入世的信徒。

  摘錄自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會訊》236期,頁4)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