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之間


2381 期(2010 年 4 月 11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有位未信的朋友問我,教會辦的退修會是甚麼聚會?為甚麼是退修,不是進修?有甚麼內容?目的是甚麼?雖然我自小返教會,也曾參與教會大大小小、不同名稱、不同類型的聚會,但從沒有像朋友問這麼多的「為甚麼」,只是弟兄姊妹投緣湊合的就去參加,都是吃喝玩樂聽道祈禱之類。經他一問,我也想知道正確答案是甚麼?請許先生指教。

  你自小參加教會聚會,卻提出這樣的問題,確實是有點教人擔心。

  或許這也多少反映一般在教會長大的信徒的實況。正如你所說,基督徒參加聚會,從來都不需要問為甚麼,反正參加聚會是信徒當盡的義務就是。在這個前提底下,對於一般尋常的信眾來說,甚麼聚會其實並不重要,要緊的反倒是湊合一起參與的弟兄姊妹投緣;聽道祈禱之餘,有適當的吃喝玩樂調劑一下就更理想。這不能說是個理想的情況,卻往往是個難以否認的實況。

  另一方面,教會聚會的名目也確實不少。佈道、培靈、研經、奮興、差傳、擘餅、專題、節日、令會......要命的是很多時在實質內容方面,其實都差不了多少。久而久之,信徒也就不求甚解,反正據說對靈命都有一定的益處就是。

  言歸正傳,進修與退修,進路剛剛相反,要達到的目的也截然不同。用佛洛姆(Erich Fromm)的說法,一個是關乎增加與擁有(to have),另一個則關乎精簡與追本溯源(to be)。

  一般人以為,進修是進取的、世俗的,為的是要得著和擁有,而退修則是無為的、神聖的,為的是要透過捨棄以獲致真正的擁有。這是一個比較表面的說法。

  在現實的處境中,兩者往往卻是相輔相成的,意思是我們必須先真正的擁有,方能作出有意義的捨棄。就以一般人來說,我們必須透過「進修」,對自己和世界有了基本的認識和掌握,方有條件繼續去談其他的人生大事。打個例子來說,我們手上必須有足夠的泥團,才可以把「多餘」的部分去除和雕琢,成為一個合用的器皿。而認識到陶泥本身的質地、可以塑造的可能,和外面實際的需求,我們方知道該如何著手進行雕琢。這是「退修」的部分。

  在這方面,教會有時確實也有不足之處。譬如,當一個人還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已經鼓勵他們去捨棄;還未曾有足夠的進修去充實自己,就常常退修去倒空自己。結果,這樣的捨棄與倒空往往不但不著邊際和徒勞無功,還令當事人空有一腦子的抽象概念,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屬靈境界」,結果成了「皇帝的新衣」的主角,到處去招搖和炫耀自己沒有的東西。

  作為一個信仰的群體,我們當然需要退修,恆常地將自己從混亂的世態中抽出來,重新估量自己的處境和客觀的情況,看看上主在哪一方面可以用得著我們。但在另一方面,這個群體也得不斷在信仰和實際技能上進修充實自己,以確知我們並非自欺欺人,浪費時間和精力於一些草木禾?的「豆腐渣」工程上(林前三12-15),似乎有聲有色,卻沒有半點值得留存的意義。

  恕我直言,從今次這個問題就可以得知,教會今天最需要的,或許不是退修而是進修,在聖經上和神學上。聖經是信仰的根本,缺少了它,教會就只有激情而沒有內容;神學是信仰在不同時代和處境的反省和實踐,缺少了它,教會就只是一頭食古不化的怪物,戀棧於昔日的光輝而無能面對今天的挑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