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稱呼


2339 期(2009 年 6 月 21 日)
◎ 女傳道手記 ◎ 丹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香港生活,便發現需要放下對語言、文字所謂標準的執著,舉發音的例子。在我讀書時,老師特別強調破音字的使用,就如形容講話困難、重複其辭叫「口吃」的「吃」,發音不同於「吃飯」的「吃」,要唸做「吉祥」的「吉」,但翻查中國社科院語研所編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口「吃」和「吃」飯是同一個音。說到四聲在台灣的國語和中國普通話兩者中的不同更是不勝枚舉,面對講台下來自兩地的受眾,太斤斤計較於說到神蹟、研究時,該把「蹟」、「究」讀做第二聲或第四聲,就真叫人無所是從了。

  雖說無須太計較,但能夠了解各地、不同社群對同一字詞的不同理解卻很重要。有次我用「窩心」形容一位上海姊妹的善解人意,叫人感到貼心、感動,而原來在她的用法和理解中,「窩心」是讓人噁心、不高興的意思,這樣的南轅北轍,幸好她不是個把疑問擱在心裡的人,得以澄清、不致引發誤解。對初次到中國的服事隊成員,我多半都會拿小姐、先生的稱呼,說明中國的特有語境。

  在華人社群中,「小姐」作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相對於稱男性為「先生」,在我們教會的崇拜程序表中,也以小姐、先生稱服事的弟兄姊妹。而中國傳統小說、戲曲中,更稱大家閨秀為小姐,就如元朝王實甫《西廂記》中的丫環紅娘,稱她的主人鶯鶯為小姐。但在今天的中國語境中,「小姐」幾乎變成對特種行業女性的專稱,進入Google字典中的「小姐」,其中有個解釋便是「特殊年輕小姐」。弄得在內地常要忙不迭地修正慣稱的「小姐」為「服務員」,深怕冒犯了對方。

  有位在國內大學任客座教授的弟兄,起初外出購物時,聽到店員稱他為老師,便好奇對方怎麼知道自己是老師,店員回答:「看得出來,看得出來。」稍後他才發覺這是個取代先生小姐的新辭彙,在中國你可以用「老師」稱呼那些你不認識的男男女女,我也才明白當我們為國內學生辦活動時,學生們用「老師」稱我們這些服事隊的成員,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促使我將這些有趣的事寫下來的起因,是一位內地非基督徒作家,對留在四川震區的基督徒志願者的疑問。許多來自各地的志願者,災後一兩個月陸續回到工作崗位上,但從外省市進入震區的基督徒志願者,至今仍留在四川震區,他們是靠甚麼維生的?實則這些基督徒多半有教會、或相關群體支持其生活的經費,一旦是有償的服事,再冠以「志願者」這樣一種應該是義務、無償援助者的稱呼,便顯得名不符實了。

  實在說來,用「志願者」稱這些為了回應災難帶出的種種需要而進入震區者,是種方便的統稱。我從來就不是自己帶糧進入震區的,而是教會的差派與支持;然而我們對震區的種種付出,對當地人而言,又確實是義務、無償的。我也從不自稱為志願者,但我知道我在震區接觸的許多人會這樣稱呼我,因為他們沒有NGO等基金會的概念。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窩貼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