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滅貧日到教會關顧貧窮


2303 期(2008 年 10 月 12 日)
◎ 教會之聲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聯合國在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會議上通過,由一九九三年起每年的十月十七日定為國際滅貧日,用以喚起世界各國對因制裁、歧視、財富集中化而引致的全球貧富懸殊族群,國家與社會階層的注意,檢討與援助,並提高全球減貧意識,也訂下目標,到二零一五年時,每日一美元維生和挨餓的人口比例減半。要落實這些目標,並不容易,但至少能喚起人類對弱勢社群的關注。

  今日的香港貧窮問題日益嚴峻,貧窮人口不斷上升,政府發放的綜援金額,受助人數亦增加至每十四人中便有一人領取綜援。通脹升幅凌厲,主要集中於佔低收入家庭開支比例最高的食品及私樓租金,有調查顯示有78%低收入家庭婦女為了慳錢,對抗通脹要省食一餐;40%低收入家庭兒童要食過期食物;有79%的綜援家庭兒童無參加課外活動。而屬於板間房內的室溫往往高於室外的溫度,低下階層蝸居於此,苦不堪言。社聯發表最新「家庭團結」指數,零八年為-535較零六年的-215急升近150%,愈來愈多兒童生活於單親、再婚、跨境或沒有婚姻關係的家庭中,有不少正處於家暴的恐懼和陰影中。面對這一連串問題,教會可以怎樣回應?如何能實踐申命記十五章十一節:「原來那地上的窮人永不斷絕,所以我吩咐你說:總要向你地上困苦窮乏的弟兄鬆開手」。今日香港眾教會是有使命,有空間,亦有能力去承擔,轉化社會朝向健康發展的責任。

  以下筆者嘗試提出一些教會關顧貧窮的建議:

  

建立睦鄰中心,發展社區互助網絡

  在教會所在的地方,同時建立睦鄰中心,關注左鄰右里的需要,推動社區互助,藉持續探訪、關心、尋找隱蔽家庭成員,引導他們進入睦鄰中心,使用服務,建立關顧網絡,得以在教會中健康成長。今日已有不少教會開放地方,建立睦鄰中心。動員信徒參與服事,及早發覺有需要家庭,給與支援,例如成為支援家庭照顧幼兒的地方,今日社會上獨留兒童,疏忽照顧而引起的家居意外事件層出不窮,教會能否開放地方,鼓勵有愛心婦女成為褓姆,幫助照顧小朋友,建立社區褓姆服務的概念。

  

解決跨代貧窮,讓兒童得以健康的發展與成長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推出的成長嚮導計晝,就是鼓勵教會派出信徒成為嚮導,亦師亦友地關心青少年人,以生命影響生命,讓貧窮家庭的青少年身心靈得以健康成長。今年政府正式推出兒童發展基金計畫,該計畫包括三方面:師友關顧、人生規畫和目標儲蓄,過去教會在門徒訓練和師徒計畫上有豐富經驗。若教會能將這些經驗,轉化到關心社區的青少年上,鼓勵信徒成為成長嚮導,並且奉獻,支持青少年達致儲蓄目標,深信在解決跨代貧窮問題上,必然產生莫大作用。

  另外教會亦可安排有功課輔導班,兒童興趣班等,讓居住環境欠佳的青少年使用和參與,避免他們流連街頭,以致濫用精神科毒品,甚至發生未成年性行為等。

  

設立緊急支援計畫,以解燃眉之急

  教會可以成立緊急援助基金,以幫助低收入家庭,在遇上突發事件上,解其燃眉之急。更可以聯絡一些商號,購入或募捐一些食物,成立食物銀行、眾膳坊等,協助有需要的家庭,得以溫飽,以度難關。

  

集合醫療人材,以助預防疾病傳染

  教會信徒有不少是醫護人員,可以聚集他們的力量,為貧窮家庭成員,包括長者在內,提供預防及基層醫療服務,改善貧窮家庭健康習慣,建立長者健康衛生環境。

  願我們都能朝著神的心意「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六8)

  

余妙雲(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