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死之出路


2206 期(2006 年 12 月 3 日)
◎ 交流點 ◎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副教授)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海德格曾說,死是使人生最後的可能成為可能。死封閉人生其他之可能,所以,它是最後。死之可能本身卻為人所不能逃。由是而死之本身,是人生之必然實現的可能。死是一不可征服的,絕對的,人生最後所唯一必須實現的可能。死是一種實現,但這實現卻充滿矛盾。一方面,死亡含義不再有可能,因為這刻是最後;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現人之最後可能。雖然以實現人之最後可能來理解本己之死有助除滅對死亡的恐懼,但我們卻要問,「這算是實現嗎?」究竟這詮釋是對死亡一份無奈還是一份轄達?事實上,海德格認為人是被「拋」進入死亡,並非人的選擇。因此,本己對一己之死就不要存在可以拒絕的期望。他說,「預期向我們揭示那終極的可能在於對它(死亡)的放下,如此,放下就會破除對存在可以如何的執著。」對死亡的預期使我們可以真實地以「無情的自由邁向死亡」。

  在海德格的存在主義邏輯底下,人只有當下(他稱此為「Being-in-the-world」)。因此,死亡就只有對人當下的意義,而不牽涉人的未來。實現死亡就人當下的實現。此外,人的當下是本己的當下。沒有人可以取代本己之死;同樣,本己也不能取代別人之死。然而,人除了當下,我們更在關係裡。在關係裡,我們經驗到一種不可能歸納為實現人生最後必須可能之死。例如,強暴臨在我身(被殺)。另一方面,因人在關係裡,永恆的上主不會不為人的死而動容,並改變人的命運(將人「拋」進另一狀態)。

  基督教相信上主是盼望的上主。祂是世界的盼望,也為我們帶來盼望。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說,「在我們歷史事件中經驗到的上主總有將來的視野,即終末。上主是應許的上主,並在歷史中引導我們邁向完成。上主快來的國度塑造那向上主將來開放的世界和人類之歷史經驗。上主的存在與團契的地方是在我們前面和在我們前頭。」盼望帶來開放,開放使一切已實現再現可能。所以,不是死亡使盼望成為絕望,而是盼望使亡者仍存盼望。這之可以實現在於耶穌基督已復活,並將要回來(parousia)使萬物成全。死亡不再是萬物的結局,因為在「海交出其中的死人、死亡和陰間也交出其中的死人。」(啟示錄廿:13)其中,「上主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啟示錄廿一:4-5)人向死存在與向可能存在之可以同時出現,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為死亡帶來盼望,使死亡可以不是詛咒。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