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得優雅,去得雍容—
從清明節看基督教信仰的生死觀


2171 期(2006 年 4 月 2 日)
◎ 教會之聲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杜牧》

  熟悉的一首詩,道出了人生的吊詭和矛盾:孝子賢孫在掃墓祭祖的日子,在風雨淒迷中一方面為先人的離世而悲傷,欲斷難斷的別緒離愁繞縈心頭;但另一方面作者又因為肚子餓了,於往還祭祖途中不忘口腹之欲,要找路上的牧童來問何處有飽餐的地方。

  清明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節日。傳統上這一天不單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我們表達對先人和離世的親友追憶和懷念的時刻。基督教信仰同樣也重視對離世者的尊重和追懷,在舊約常提到藉撕裂衣服、披麻等以舉哀;大衛有一次為憑弔對他忠心耿耿的押尼珥,在舉哀之日不肯吃飯,眾人勸他不要餓壞肚子,大衛竟起誓說:「我若在日頭未落以前吃飯,或吃別物,願神重重地降罰與我!」(撒上三35)

  但在另外一些地方,基督教信仰又好像鼓勵我們不要逗留在哀傷的階段太久,要盡法投入原來的生活。大衛在為押尼珥舉哀時不肯進食,但在知道自己親生兒子夭折後,卻立刻沐浴更衣然後敬拜和進食,周圍的人大惑不解,大衛解釋說:「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裡去,他卻不能回我這裡來。」(撒下十二23)。又有一次耶穌呼召人跟隨祂,那人請求耶穌容讓先去埋葬他的父親,耶穌好像很無情的回應他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路九60)

  究竟基督教信仰如何看待對離世者的哀悼和追思呢?是強調舉哀守孝以回報先人的恩德?抑或重視活著的人活生生的責任和本份?是肯定大衛對押尼珥的念念不忘以至不思飲食,抑或稱許大衛在兒子夭折後瞬即投入生活,以示逝者已矣、活在當下的氣魄?我們認為二者皆是信仰所重視的情懷,是互相補足而不是非此即彼。人非草木,誰孰無情。對逝者我們當懷念追憶,甚至因曾一起生活而感離別的愁苦。但同一時間,基督徒又明白今生乃短暫,所謂這世界非我家,凡塵俗世彷似頃刻停留的一宵;我們須好好珍惜,活好每一個現在,而不只是緬懷那已逝的過去或故人。

  曾經以《愛.生活與學習》一書風靡一時的作者利奧.巴士卡力,寫過一本鮮為人知的詩集《一片葉子—生命的故事》,裡面以一片葉子如何經歷四季來觀照生死,詩中有幾句頗發人深省:

  「你想想你並不害怕春去夏來,你也不擔心夏天過去,秋天的來臨;這也是自然變化,那為甚麼對死亡那一季,你獨獨深懷恐懼呢?」

  基督徒看生死,也當有這份豁達。希伯來書的作者如此說,我們只是回去在天上那更美的家鄉;耶穌又說祂去是為我們預備地方。因此,對離世的親友,是道別、暫別而非永別。而更因著他們在世時曾忠心地活過,我們也要效法他們,忠心的活好每一天。

  對人生,我們來得優雅;對離世,我們去得雍容。死者固然要懷念追憶,更重要的是珍惜仍活著的時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