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忠告市民:離婚危害健康?


2022 期(2003 年 5 月 25 日)
◎ 真情真性 ◎ 關啟文(香港性文化學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期談到離婚對兒女有壞影響,其實因為離婚始終會做成巨大心理壓力,所以對成年人也很不利。

  研究顯示,離婚者(特別是男人)比常人更易患精神病。美國的Judith S. Wallerstein和Joan Berlin Kelley開始研究這問題時,預期成年人在離婚後一年便會康復,但她們發覺有些人在十五年後仍很受影響。另外,根據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離婚與身體和精神的疾病有最大相關性:對比沒有離婚的人,離婚男士的死亡率(包括自殺率)高多了,離婚女士的自殺率也高不少;離婚女士有意外和嚴重或長期疾病的比率較高;而分開或離婚的男或女酗酒的機會率則高四點五倍。由此可見,就算從解決成年人的問題的角度看,離婚也絕不是萬應靈丹。(當然在極端的情況下〔如長期虐待配偶〕,離婚是不得已的選擇,筆者只是認為現代人太快採取這條本應該是最後的出路。)

  若有一些行為或習慣是有害的,政府就算不立例禁止,也會盡一點責任去鼓勵市民不去染上惡習,吸煙就是一個好例子。關於離婚,香港政府則採取放任政策,以前的分居期也由兩年減到一年,似乎就是要盡量方便想離婚的人,愈快離婚愈好。然而離婚與吸煙同樣有害,政府是否也有責任忠告市民,不要太隨便就鬧離婚呢?

  離婚對子女的壞影響其實很多人都承認,但有些人會這樣回應:不用過分擔心,離婚後再婚的情況也相當普遍,所以離婚的影響很快就會消除。後父母的出現,很快就可彌補親生父親或母親的不在場。然而不少研究指出,子女在有後父母的家庭(stepfamilies)中的適應甚為困難。如Martin Daly和Margo Wilson分析了大量數據,得出這樣的結論:後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比親生父母的低很多;在那些家庭裡,致命的虐兒機會率大一百倍,不致命的虐兒機會率大四十倍。《仙履奇緣》和香港的粵語片經常描寫殺氣騰騰的後母,原來也有事實根據的!

  另外,Sara McLanahan和Gary Sandeur的研究指出,被後父母養育的子女,比對起完整家庭的子女,有行為與情緒問題的機會大二至三倍,有成長與學習問題的機會大兩倍,有更大機會不能高中畢業,有更大機會成為單身青少年媽媽,而且更難維持穩定的工作。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以前也提過,就算是照顧親生子女也有吃不消的時候,何況是與自己沒有血緣的「子女」?而且現代人往往再婚超過一次,那時家庭中的關係更形複雜,有時孩子甚至要跟著兩個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父母;如親母嫁了後父,之後過身或出走,後父又再婚。

  當然,不能一刀切否定後父母,但總體而言,有大量再婚家庭的社會是難以保障孩子的幸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影音視像】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