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年輕一代快樂的人生


1909 期(2001 年 3 月 25 日)
◎ 教會之聲 ◎ 蔡元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項調查顯示,接受詢問的本港青年,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表示自己覺得開心。這個比率非但是十個亞洲地區中最低,相比排在榜末第二位的台灣所得的百分之五十二,相差四十多個百分點。」

  這一則報道引起香港各界廣泛討論,教會也在問:怎樣才能培養快樂的下一代?在有限篇幅內,只能提出一些簡單的觀察和反省。

  

  一、挫敗感/成功感

  香港的學生只有百分之十八能成功進入大學,有機會到外國升學的更是少數,不少學生在學業方面都有挫敗感。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存一定的智能與才幹(「多元智能」理論);按神形像所造,每人都有用。教會、學校、福音機構怎樣才能按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減低學業的壓力,並建立一定的自尊和成功感。

  

  二、疏離感/歸屬感

  百分之二十九的香港少年人認為友誼令他們最開心;百分之八十的少年人上網也是為了找朋友。雙職家庭未必能夠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或歸屬感,獨生子女易有孤獨感,教會是否有足夠的溫情與友情,讓孩子們建立一種歸屬感。高科技培植出來的孩子更需要高接觸,我們不能忽略新一代對真情的渴求。

  

  三、悲觀/樂觀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發現新一代有種心態是「Learned pessimism」(「後天的悲觀」)。中大的研究顯示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香港少年人有抑鬱徵狀。這是個心理輔導、心靈醫治的問題,有誰能夠即時扭轉香港的諸般逆境?這是個內在心境改變的問題。如何從悲觀轉為樂觀。如何提高「抗逆力」(Resistance);這是心理與信仰的問題,教會當學習回應。

  

  四、相信自己/相信真神

  教會不變的使命是傳福音,叫人在真神那裡尋找信、望、愛。只是「後現代」的青少年學習模式轉變:強調感受、要求參與、尋求經歷、喜歡交流、嚮往群體。Dr. Leonard Sweet 的著作《Aquachurch》,啟導我們如何回應後現代青少年的需求,值得參考,再細思教會崇拜、團契及主日學的模式。

  

  五、接受服事/服事他人

  有人形容這一代是:Me-g eneration(自我的一代)。要擁有,沒有知足;被服事,未會珍惜。聖經的教導是「施比受更為有福」。這一代的少年人相對上比上一代較富裕,未經歷過貧困缺乏,未有機會學習服事比自己更貧窮的人。培育新一代一定要讓他們放眼這個貧富懸殊的世界,社會上仍有不少被欺壓的弱勢社群。在服事人的過程中,新一代會領會到自己也有軟弱和幽暗的一面,在服事一個小子時也在學習服事基督。

  小結:我們不能抽離地去分析、批判這一代;他們其實是充滿潛質、很快便掌握資訊、觸角敏銳、情感豐富、勇於表達的一代。他們不是需要一張地圖,冷冰冰地指引他們有何出路;他們渴求遇上真心真情的同行者,與他們在這萬變的城市中,一同創路。

  眾神學院、堂會、教會學校及服務機構、福音機構,是我們以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同心聯手培育新一代的契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貞潔有道】

【英倫拾絮】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