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檔案與教會歷史
「華人教會歷史文獻的保存和意義/檔案與教會歷史


1848 期(2000 年 1 月 23 日)
◎ 文林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此項工作,不但使信徒加強對教會的認知與認同,亦為教會提供宣教事工發展的指引,更有助華人教會史的研究,推動文字事工的效益。

  基督教自一八○七年馬禮遜牧師來華宣教,此後以英美為主的西方差會,相繼派遣傳教士來華播教,宣講救恩,歷經艱辛,終於在中華大地建立龐大的傳教事業,進而促成二十世紀中國及海外華人教會的建立。與此同時,傳教士為求福音能為國人所接納,相繼借助教育、醫療、慈惠及文字事工作為宣教的媒介,間接促使中國社會日趨現代化,教會漸為國人所接納。而基督教亦得以在華落地生根,與中國社會及文化融凝而成為一體。因此,近代基督教入華歷史,受到教會學者及史學家的重視,研究與出版,日漸增多,普受海、內外神學界及學術界的關注。(註一)

  然而,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有賴教會歷史文獻的收藏與刊佈,以供教內外神職人員及學者的應用。此一方面,以西方教會最為重視,各宗派紛紛成立檔案館,收藏本身教派的宣教文獻,或將其所藏移交大學圖書館,代為整理、保存,以供各界人士研究之需。可見西方教會瞭解此乃見證普世教會對人類社會宣教使命的實踐,並使天國臨近的事實得以長存於人類歷史發展中。相對於西方教會極之重視歷史文獻的收藏而言,華人教會於此一方面的表現,則顯然未見積極!

  以近代基督教入華宣教歷史文獻的收藏為例,西方差會以英、美為主,保存大量來華傳教士宣教的信札、會議記錄、報告、回憶錄,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及現況的書籍,至為豐富,並且妥加整理及刊布,故西方各宗派差所收藏來華宣教的歷史文獻,堪稱琳瑯滿目,其中八○年代末Archie Crouch所編撰的“Christian in China: A Scholor’s Guide to Resources in the Libraries and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主要為介紹美國檔案館及大學圖書館收藏有關基督教來華歷史文獻的分布及指引,最足以說明。

  而華人教會則由於近百年時局變動,以及教會「歷史意識」的不足,對於本身宣教相關的歷史文獻,始終未能有效收藏及保存;由此使華人教會歷史文獻不斷流失,至使當前有關近代中國基教史的研究,不得不以西方差會檔案的收藏,作為研究的「主導」材料,而使華人教牧、信徒共同努力宣教的歷史見證,每每黯然而不彰。

  因此,本人於此呼籲眾教會,關注本身歷史文獻的收藏與保存,其中相關的文獻項目,包括教會內部文件(如建堂文件、會章、牧師及傳道人履歷、聘書,以及會友名冊),各類會議記錄及報告,會堂出版物(如週刊、年報、紀念刊),教牧及宣教士的手稿、信札、日記、回憶錄、講道集,有關本會的學術研究論文、書刊,以至於口述歷史等,均應分類,妥加保存;行有餘力,則由教會依據所藏文獻自行編訂年表、年度歷史,藉此為各教會的宣教使命及工作,留下歷史見證,亦同時為華人教會歷史文獻,不斷提供儲備,留下寶貴的史料。此項工作,不但使信徒加強對教會的認知與認同,亦為教會提供宣教事工發展的指引,更有助華人教會史的研究,推動文字事工的效益。

  香港浸會大學自九○年代起,由於歷史系與宗哲系部份老師從事近代基督教入華歷史的研究,在校方支持下,於大學圖書館成立「基督教在華發展史文獻部」,收集基督教入華的歷史文獻,尤以近代部份為收藏重點,隨即發現華人教會歷史文獻,殊為匱乏,而香港的華人教會文獻,情況更為嚴重,因此希望透過講座及工作坊的形式,為眾教會提供收集整理及保存教會歷史文獻的方法,藉此保存史料。此項活動,並獲得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歷史資料室的贊助,得以成事。其目的皆在於提高本地華人教會的「歷史意識」,共同為「天國就在你們當中」的福音使命留下寶貴的記錄。

  此外,香港寸金尺土,教會會堂空間有限,因此眾教會若未能妥加收藏本身的歷史文獻,歡迎送交香港浸會大學「基督教在華發展史文獻部」(聯絡電話:二三三九五九三七),代為保存,藉以提供教內、外學者研究之用,從而為福音多增文字事工的見證。

  

註一:李金強:〈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之興起及其發展〉《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8),頁5-30。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