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空下


1884 期(2000 年 10 月 1 日)
◎ 教會之聲 ◎ 邢福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轉眼間,香港回歸中國已經三年多了。八十年代初中英兩國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到長達十多年的過渡期間發生的風風雨雨,今天回首,仍然歷歷在目。「九七」無疑對香港社會帶來不少衝擊,但也激發起港人關愛中國的心,認識並接受香港與中國間的密切關係。即使在香港教會裡,不管是出於積極的迎向未來,還是消極的自保心態,「中國熱」距離九七愈近,便愈能吸引著信徒。不過,在回歸的三年多來,筆者卻感覺到香港教會這股「中國熱」,在「後九七」的日子裡,已逐漸歸於平淡。

  曾幾何時,我們渴望認識中國及中國教會的近況,今天,我們已被一浪接一浪的新興熱潮所取代。也許,當我們發現曾經熱切關心的種種存亡問題(如九七後香港教會的前途),原來已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那股因著九七危機感而衍生出來的中國熱,便如泡沬一樣被戮破。「中國」不再成為話題,也再無法牽動弟兄姊妹的情感。回歸前,中國教會成為關心個人安危或教會發展空間的弟兄姊妹,把自己的遠慮近憂一併聚焦在一起的載體。回歸後,人們漸發現,香港教會的情況並沒有像預期或非預期般惡劣,中國教會便不復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了。容許筆者更坦白地說,九七前,許多人壓根兒不是關心中國教會,而只是在自己心底的恐懼感催逼下,才企圖了解中國教會。中國教會,只是成為不同人證實自身已有的悲觀前設的「他者」而已。

  曾幾何時,許多教會「積極」地參與中國福音事工。今天,仍能長期作出承擔者,肯定較中國熱高峰時為少。也許,當我們發現曾經熱切關心其靈魂的同胞,原來並不可愛時,便明白愛中國教會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許多人在說服事中國時,其實並沒有真箇適切中國教會的需要,而僅是挾港(洋)自重。以為我們的經驗,可以不經任何整合或消化,便能無條件地應用在國內。我們與中國教會的關係,理所當然地被理解為「施」與「受」的單向關係。難道我們唯一可以從中國教會身上學習的,就只是他們在資源匱乏下,仍然熱心愛主的榜樣嗎?(有人曾說,要振奮弟兄姊妹的靈性低潮,最佳的途徑就是組織中國教會交流團。)中國教會,只是我們用來剌激自身靈性,或是滿足自我的「他者」而已。

  我們必須面對「中國熱」不再的現實。筆者不期望再出現另一次的高潮,反正潮起潮落是自然定律。難道沒有存亡恐懼,也沒有浪漫激情,中國教會便不能成為我們的異象嗎?我們必須認真思考香港教會在中國教會發展過程中的位置。昔日那種以為香港教會就是中國教會的未來的聲音,更多是出於不切實際的激情。在沒有熱潮、沒有熱點的平淡日子裡,如何默默地為中國祈禱,了解中國教會的多元發展與需要,並且裝備我們作出更適切的回應,才是今天的挑戰所在。如何認識中國(教會)的變化,以及自身的特點,然後再看那些是我們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需要的更是細水長流的愛心。我們業已成為中國教會的一員,肢體間的彼此支持與關愛,從來是用不著熱潮來造勢,但也是最不容易的。在建國五十一年之際,與諸位關愛中國的主內同道互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