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EQ的好人(二)


1875 期(2000 年 7 月 30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為甚麼有些人總愛與人談及關懷說話都用悲觀字眼?

  「你當心!家人已使你透不過氣了。」這句說話只建基於曾聽過當事人埋怨家人要求做多一些事情,但只是用「聽」的接收方法,並無多次、長時間、親眼見到的體驗。

  更忽略了解說埋怨話的人可能是一個很「易」埋怨的人,他的表情也常「誇大地」表露不悅。

  所以有些「好心人」便會像趕着要替天行道地去「報案」,告訴這個受害人的情況,給更多不明白這件事的人知道。

  整個辦公室很快便很憤怒地謀求懲治真凶,通常是有職權的人是嫌疑犯。

  可憐那位「受害人」自從聽完這些「體諒」的安慰語後,便愈「覺」自己真的很可憐,也漸「覺」對方(家人或上司)看來很無情無義,所以便用選擇聆聽方式常留意對方所講的話有否操控、責怪......。

  只要聽出說話其中有兩三個用字有類似的負面成分,例如:「為何昨晚那麼夜還不在家?」、「你應該用多些時間計畫自己的未來,不要只顧找朋友來佔去大部分工餘時間!」

  這些帶有教訓式的說話常會被選擇聆聽者審判為很惡、很苛求、剝削自由。

  我曾聽過這些選擇者在氣憤失控下說想死去,試想這心理過程多麼恐佈!

  缺乏EQ的好人常是不懂自己介入他人事情的影響力,他自以為多引導別人說出心聲就可以協助疏導情緒、增進對現實處境的敏銳洞察和謀求徹底改革之法。

  可惜他缺乏「診斷」能力,因為他被自己太自信的前思考(或稱前設)所影響,EQ學問指出我們常帶有往昔根深蒂固的情感回憶,例如曾被上司責備的人多會從此對「上司」這字眼很反感,所以就算做了老闆也不肯接受別人稱為老闆,但卻在行為上很敏感他人有否飾演嚴酷的上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