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遇上德國人


3074 期(2023 年 7 月 23 日)
◎ 十架信息亮街景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香港島大坑區一處貼靠山坡的偏側角落,有一條長度大約僅得百米的短小後街,是幾乎沒有路人走入其間的「禮賢里」(Lai Yin Lane)。此外在青山公路荃灣段的一處公共屋邨旁邊,有一條延展奇趣的內街,是近似「Y」型而僅得一頭出入口的「路德圍」(Lo Tak Court)。雖然兩處的英文名字只屬粵語拼音,然而「禮賢」與「路德」,隱含基督新教的兩個宗派!

  當1847年,德國萊茵河地區的 Rhenish Mission Society 與巴色傳道會一起來華。兩個差會的教士協合互勵,同船出發,同時踏足香港作後勤預備。萊茵傳道會很快就採用漢語名稱:「禮賢會」。這名字既近德語原音,又具有中華文化色彩,實在精妙。

  禮賢會聚焦服務粵語族羣,一直在毗連香港的寶安及東莞傳道;至1914年才開始在香港建立堂會。禮賢會灣仔堂創建於上世紀五零年代初葉,起初借用學校,其後隨着堂會增長而多次搬遷,至1967年建成現時這座位於大坑的教堂。在那超逾半世紀之前,這裏仍是一幅無名的山麓狹地;教會是最先闢建這角落的,教堂前面的無人後街索性命名「禮賢里」。

  美國路德會在1913年來華,聚焦於長江中游傳道;至1950年開始在香港服務。荃灣福來邨建於上世紀六零年代初的新填海地上;建設新市鎮需要配套多種社會服務,那時路德會迅即在屋邨旁興辦學校,又陸續提供其他服務。路德會的學校及教會是所在內街的當年唯一非住宅樓房,於是成為這小區的地標;這內街索性命名「路德圍」。

  區伯平(撰文、拍攝、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