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城邊陲遇上瑞士邊城!


3073 期(2023 年 7 月 16 日)
◎ 十架信息亮街景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瑞士、法國、德國,三方的一小段國界在萊茵河相接。其中流過瑞士範圍的河道兩岸,興起操德語的 Basel 城。城中 Basel Evangelical Missionary Society 響應郭士立的引介,於1847年差遣教士來華;立足香港,志向內地。差會名字中 Basel 構成港島「巴色道」;Mission 構成九龍「Mission Hill」,就是近年俗稱的「主教山」。

  香港建設之初,劃定港島的北岸、由堅尼地城至大坑為城市範圍。巴色差會於1851年在城內的西營盤首設聚會處,成為至今的崇真會救恩堂。

  城市建設需用大量石材;早年頗多廣東省內客家人到香港謀生,聚居在筲箕灣一帶,既作採石礦工,亦為修造石匠。那些年差會之間多有分工默契,巴色差會聚焦服務「客家人」;敏銳且熱切地來到當年城市外圍邊陲服務,並於1862年建立堂會,成為至今的崇真會筲箕灣堂。及後通向堂會小丘的一段路,索性依差會名字命名「巴色道」(Basel Road)。

  巴色差會積極佈道植堂,於1897年來到那時的中英邊界旁,在界限街的南側建立「深水埗堂」。翌年英國租借新界,差會再次一馬當先,立即放眼越過界限街,申領得第1號批地,在界限街北側的小丘上建立差會基地。巴色差會率先開發這座未有名字的小丘,七年之後政府在山上建造配水庫時,差會亦是僅有的建置;故此有關部門開始權宜稱之為 Mission Hill。

  基督信仰來華一直被視為隸屬於洋教的分支,至一百年之前眾多差會猛然醒覺,教會必須認真地進行「中國化」。這項努力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其中全體中華大地的「巴色會」在1924年轉用漢語名字,稱作「崇真會」。

  區伯平(撰文、拍攝、繪圖)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