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守門人 毋忘初心


3039 期(2022 年 11 月 20 日)
◎ 天地人和 ◎ 文:方鈺鈞、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文:方鈺鈞、林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香港法例規定,凡重大的發展項目都要先過「環境諮詢委員會(環諮會)」這關。政府、發展商、甚至市民有時都覺得它「阻住地球轉」,稍一不慎,便墮入「環保VS發展」的爭論中。然而,真是這樣嗎?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席教授林健枝(KC)九十年代初應邀擔任該會委員,後當上主席,從來都處之泰然,不受各方壓力左右判斷。只因他深信,既然上帝讓他有位置替環境發聲,便貫徹信仰公正公平的原則,「是其是,非其非」,每個決定都基於科學和專業知識,透過公權力保護香港環境,使日後的發展項目有例可循。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斯四14)」

  KC畢業於香港大學地理地質系,在澳洲新英格倫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回港後在中大任教期間,獲邀出任環諮會委員,「當時想也沒想便立刻答應,充滿豪情壯志,覺得可以學以致用。」誰料他踏入議會當天,卻是戰戰兢兢,「裏面的委員咁叻,個個能言善辯,提供他從沒考慮的角度和意見。」那時的委員有陸恭惠和李柱銘等。如何說得好,如何游說意見分歧的人,成為他首要學習的功課。從1992年至2009年,一做十六年,成為他最長的公職生涯。

  

敢言新丁 遇上兼聽良師

  事隔多年,KC仍然十分敬重時任主席並香港大學校長王賡武教授,「他對意見包容和開放的態度成為我的榜樣。」記得擔任委員新丁時,環諮會通過了噪音超標5分貝的西區隧道興建工程。他對結果心有不甘,膽粗粗地寫信給主席,大意是「上次有項目超標兩分貝,我們通過。今次再超標多兩三分貝,我們又通過。若下次又超標少少,我們是否又通過?」他的立場是:若工程無可能符合法例標準,不如修改法例。

  沒想到王主席承諾「想辦法解決」。半年後,KC在新聞報道得知時任行政局通過新政策,日後道路工程如果噪音超出標準,需提證已採取所有減低影響的方案,還要考慮對附近民居造成的影響。因着新政策,政府要為西隧的工程補償幾千住戶,為他們免費安裝雙層玻璃和冷氣機隔音,成為先例。1994年,環諮會增設環境影響評估小組委員會(環評小組),專責審視大型發展工程項目對環境的影響,通過環諮會向政府作出建議。當時有高官碰面時戲言,「KC,你的信才數百字,政府卻花數千萬。這個小組主席應是你,你要回報政府呀。」這位敢於直言的新丁,自己都擔心會否說得太多。王主席卻勉勵他:「博士,你多給意見,香港發展是要多考慮如何保護環境,下一年成立環評小組,讓你做主席。」

  

無懼壓力 敢於說不

  1995年,香港正興建新機場,與機場相關的十個項目中唯獨機場油庫因選址沙洲——中華白海豚出沒的海域,不獲環評小組建議通過。KC提出連串問題無人能答:白海豚有沒有遺傳學上的「朋友」?牠們下降的趨勢、死因如何?南中國海域還有哪裏有牠們踪影?

  「如果項目對環境影響是不可挽回,就必須要停!」官場傳聞,消息傳到正出席活動的時任司長耳中時,她神情呆滯。幸而,當年的政府決定以「Get it fixed, let it done」的積極正面態度回應挑戰。最後油庫另覓永久選址,沙洲用作後備;設立海豚保護區,在海底使用氣泡帷幕技術,減低噪音污染。1998年香港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規定指定工程項目要經過公眾諮詢程序,屬全球罕見例子。時至今日,香港仍有組織每年監察中華白海豚的情況,進行保育。

  

持守初心的緣由

  這兩次經歷,讓KC感受到身處的崗位確實有空間為社會帶來改變,令他更願意犧牲大量時間和心力到這義務工作。雖然沒薪酬,沒交通津貼,每月至少兩個星期一下午要開例會。會前抽時間審閱有時多達千頁的圖則和文件。每次主持會議,他從不會第一時間投票,而是讓每個委員分享看法,「會議不是爭辯贊成或反對,而是探討背後的理據,尋找彼此的共識。」公職期間的每個決定,他都按法例準則而行,又刻意購入有來電顯示的電話,「他們很喜歡在會前打給你遊說,我看見號碼一律不聽。」久而久之,各方都明瞭欲通過環評報告,還是老老實實在資料上花功夫。轟動一時反對落馬洲支線一案正是一例,部分委員會提出反對的理據,最終經得起上訴庭的挑戰。

  回憶童年時,KC成長於艱苦的五十年代,母親獨力當小販養活五名子女,他課餘幫忙看舖。當時貪污風氣盛行,定期有人來收黑錢,間中還要「交人補數」。他曾兩次代母上庭,「希望法官見到小孩會判輕一點。」憑着個人努力,他在名不經傳的私校有幸考取助學金升讀香港大學,於大學宿舍內決志信主。這一切使他深明廉潔和公正社會的重要性,是以一直不忘初心,認定環諮會是神給予他的位置,管理祂所珍愛的自然。

  近年愛上攝影的KC,有一次在北彊和俄羅斯交界,中國邊境的燈光在晚上十時熄滅時,夜空一瞬間多了「半個天的星星」,目睹整個宇宙和穹蒼,「再次顯明人可以認識和掌握的知識不是很多。」多年來透過環境學,他觀察地球系統循環不息的運作,如水循環、光合作用把太陽能成為人的能量等,深明這些精細設計難以想像是偶然出現,卻讓人類和受造物一代又一代居住,生生不息,永續存活下去。透過了解自然,就能認識那創造者。

  

環評百科

  KC把環境專業人士應有的知識比喻成英文大階「T」:橫線比喻對各領域的廣闊認識,直線代表對專業知識的深度,他更有三個專業——水環境、環境聲學和環境評估,有助評估申請項目。「環評」是管理環境的工具和手段,避免人類發展時破壞環境,是可以惠澤後代的永續方法,對申請者有以下激勵:

  一、 三思而後行:就每個大發展策略思考清楚,它們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重點是避免問題出現。

  二、 比較不同方案:每次要檢視項目設計、定位及建造方法的不同方案,評估哪一個對環境最好?

  三、 未雨綢繆:項目在構思階段便開始思考和準備如何避免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便不會覺得環諮會是「阻住地球轉」。例如落馬洲支線項目一早考慮隧道方案,便不會被否決。

  

愛閱讀

一、 Science and Relig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著者:Thomas Dixon

  出版社:牛津大學

  作者嘗試從哲學、政治、歷史等角度疏理千百年來科學和信仰的爭論,還有歐美的基督教傳統,以至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所帶來的影響。今年推出修訂版,把一些歷史性的概念如日心太陽說、進化論與當代議題(如氣候變化)聯繫起來,疫情下教會使用科技的討論也包括其中。

二、說理上下冊(Thank You for Arguing I & II)

  著者:傑伊.海因里希斯(Jay Heinrichs) 譯者:李祐寧

  出版社:天下雜誌

  作者指出,惟有先釐清對談目的,才能引導談話風向。書中將修辭論辯整理成許多可運用的溝通說服技術,例如站在他人角度所展現同理心、避免陷入邏輯謬誤;釐清三大議題:責難、價值與選擇,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理不是辯論比賽要分輸贏,反而是透過聆聽,明白對方背後反映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從而取得共識。

三、TED.COM 網站

  「TED」是指「Technology(技術) Entertainment(娛樂)和Design(設計)」,它由美國一家非牟利機構創辦於1984年,後來由基金會營運,每年舉辦大會,集合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類的思考和探索。對林教授而言,觀看它們可以接觸不同範疇的題目,透過理性分析和演講技巧,學習把事情精簡地說出來。

  

動起來!給信徒關愛受造世界的操練

  1. 不論做甚麼,先問一下:「我們想留甚麼給下一代?」

  2. 想想如何為下一代做好榜樣,身體力行,愛護環境。

  3. 享受生活中三件重要的事:與自然、與人,還有與上主連結。安排時間約家人朋友到大自然,欣賞、尊重和了解地球的運作,從而感受神的創造和安排。

   [本文由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提供]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特稿】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讀綜合症】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