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性文化反思系列(三十六)
 父親角色與性文化 (一) 缺乏父愛令女兒與異性親近的表現傾向負面、悲觀


2702 期(2016 年 6 月 5 日)
◎ 「性」在反思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父親與青少年時期的女兒有連結、可親度及負責任的參與,對日後女兒的自信、生活滿足感及心理困苦會否有影響?這是一個關聯性的研究。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大學中訪問了九十九位十八至廿一歲青少年時期與父親同住的女學生,結果發現父親的連結及可親度與她們日後自信及滿足感皆有明顯的關係。

  研究父親的參與涉及三個定義:連結、可親度及負責任。「連結」是指父親直接透過活動及照料與子女接觸,這常與青少年的自控、自信、生活技能及社交能力有關。「可親度」意思是父親在身體或心理上能否與子女直接連結的親近度。「負責任」是父親對子女在責任上提供終極的照顧,例如在子女患病的時期。總的來說,父親的參與對青成期女兒的自信顯示出正向關係。透過女兒憶記父親在她青少年時期,有較多的情感及活動上參與及交往,其自信亦較高。

  父親的參與對青成期女兒的生活滿足感亦同樣顯示正向關係。而且,父親在情感上的參與,會較指導或諮詢性的參與有更明顯的正向影響;換言之,父親在女兒的青少年時期表達到親近及關愛的關係,對女兒的生活滿足感帶來非常正向的影響。

  另外葉光輝、林延叡、王維敏和林倩如在二零零六年的研究中指出,女兒如果從小未能真正感受父愛,長期處於渴求父愛卻又無法被滿足的情形下,會形成一些不理想的行為表現型態,對於人際關係、身心適應以及與異性親近都會比較傾向負面、悲觀,幸福感也會比較低,以至影響談戀愛及建立家庭,與丈夫相處時很容易因為自己的需求不被重視或沒有得到所期望的反應,就如當初渴望及無法改變與父親的互動關係,造成強烈的情緒反應,影響夫妻以至家庭關係。

  學者Lamb、 Pleck、 Charnov和Levine(1985)提出從三個角度探討父職可以作為做父親的借鏡及提醒。分別是「投入」(engagement):積極參與父職角色,與妻子分擔家中職務,在孩子前建立融和家庭;「可接近性」(accessibility):成為女兒可倚靠和及時的支援,以及「責任」(responsibility):不論在經濟及情緒上都能給予女兒足夠的照顧及支持。

  教會如能了解到父親的連結,對青少年時期女兒日後的自信及滿足感能產生明顯正向關係,可設計一些父親與女兒合作及分享的聚會或活動,增強彼此間的相處及溝通機會。在身處目前廿一世紀多元的性文化環境下,建立我們女兒的心性發展,父親必須拿回主動權。讓她們在身心社靈都得着父親的正面影響,以幫助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