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造就平信徒神學反省


2686 期(2016 年 2 月 14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沒有人是從零開始去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世世代代我們的先祖累積下來的結果。並且很少人敢於抱着一個批判的態度,去看待這文化的承傳,因為這承傳畢竟是我們腳下唯一的立足點;拿走了,我們還可以站在哪裏呢?

  因此,雖然沒有人能夠證明他們所抱持的就是事實的真相,他們還得暫且視它為規畫生命的藍本,去建構社會的遠象、個人的理想。直到它的破爛愈來愈大,再也盛載不了歷史、生命的洪流,然後有所謂「典範的轉移」,即以另一個更具解釋力和涵括力的框架,去重新解讀這個世界。

  這樣,信仰與文化得以順利地承傳下去,在一個頗大的程度上有賴於一個相對穩定和同質(homogeneous)的社會:因為當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尊重「祖宗家法」,視之為理所當然,自然就沒有人會花時間去細究這些信念背後的道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化的趨勢,正逐漸削弱這種視傳統信念為理所當然的社會環境。

  如前所說,人們之所以視傳統信念為理所當然、不證自明,只不過是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相信。而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基本因素如都市化、大量移民、電子社交媒體等,都不斷逼着人們面對種種不同的信念、道德價值和生活方式,削弱那一向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傳統共識。

  這個情況對於人類生活的每一個範疇都有着深遠的影響。其中一樣,就是多元文化讓信仰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當一個人面對不同的團體和族羣,而他們都堅信自己所抱持的最接近真理–倘若不是真理本身–這自然逼使負責任的人們深刻反思自己所抱持的信念,作出一個誠實和合理的抉擇。

  因此在今天,我們看見最卑微的信徒都在討論政教之間的關係,伊斯蘭教的真主是否就是廣義基督教的上帝。而在過往,這類課題只會刊登在沒有多少人看懂的學術期刊。這種對信仰深刻的反思,其實就是一種神學反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