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之苦


2223 期(2007 年 4 月 1 日)
◎ 情理互動 ◎ 陳孟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中庸:第十四章》

  我在上一篇文章〈堂會中心情意結〉(三月十八日第2221期)提及「堂會中心」可能會產生的一個不應該出現的現象:堂會的牧師變成了偶像,漸漸地「牧師說」比較「神說」更加權威。在我的接觸經驗,這種情況出現,通常發生在比較興旺、凝聚力強的堂會。上期立中兄回應:「這樣的時代大概已經成為過去。」言下之意,在香港的環境,信眾對領袖失望,較之於信眾對領袖過分崇拜,更為是遍的一種情緒。其實,類似的觀察,立中兄並非第一個人對我這樣說。去年七月我到澳門參加世界華福會議,重遇很多十年前未移民時在香港一同事奉的朋友,其中一位是香港基督教出版界的資深同工,我問他這十年來香港教會界的變化,他劈頭便說:「新一代年輕人很實際,這是一個再沒有英雄的年代。」

  我想,不論信眾對領袖過分崇拜;或者剛剛相反,信眾對領袖太容易失望,領袖們固然有責任,但在這兩種相反的現象中,信眾也有很大責任;而且,可能是同一原因,產生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

  上期立中兄說,信眾對領袖的要求,是「基於聖經、發自心靈並合乎常理的信仰宣告」。我想,若果信眾能夠判斷領袖有沒有這幾樣表現,信眾本身便需要在聖經、心靈、常理這幾方面先有掌握。但假如普遍信眾對聖經根本沒有下過功夫、並不深刻熟識、只有一個籠統的輪廓,又假如信眾也沒有整理過自己心靈的關注,又假如信眾亦不曉得如何結合信仰和生活處境(常情常理),那麼,信眾對領袖的感受,很可能便會落在這兩種極端的其中一種。要不是對領袖過分倚賴和崇拜,要不便是對領袖太快論斷、太容易失望。

  在這個時代,做領袖也很艱難(難怪團契找不到職員、教會找不到執事,發生教牧工人荒等等,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上期立中兄描述教牧傳道人進到工場之後,便要扮演一個「分發答案」的角色:「為著各樣自己經歷過或未經歷過、認識或不認識的問題找個合乎真理的答案......到最後由於那些答案並不是發自真實的關懷......觸動不到聽者心靈的真實需要。」我覺得,這其實也是無可奈何的。一個傳道人,要牧養一百人、二百人、甚至幾百人,怎可能每一個會眾的需要都是這個傳道人的真實關懷?一個禮拜日上午,許多會友跟傳道人握手,一位會友告訴他一件喜事,下一位會友馬上告訴他一件悲哀事,實在很難立刻轉換感情、完全投入在每一位會友不同的心靈體驗上。若然這位傳道人能夠在對應上做到「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便已經是不容易的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