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崇拜學的一些反省(下)


1975 期(2002 年 6 月 30 日)
◎ 文林 ◎ 陳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兩個提議:

一、崇拜學的研習

  今日教會出現崇拜學方面的爭論,源出於教會一向忽略在崇拜學上的教導。讀者可自問一下,自從信主以來,可曾在教會中接受過一些有關崇拜觀的教導或訓練?不單會友的崇拜觀模糊不清,就算是教牧同工,很多時對崇拜學也是一知半解。因為在過往的神學教育課程裡,崇拜學被完全的忽略。為了正視這問題,美加不少的神學院紛紛開辦有關崇拜學的科目及課程,並將崇拜學列作神學生必修之課程之一。美國崇拜學的權威-韋柏博士(Robert Webber),更創立了崇拜學研究院, 提供美國唯一的崇拜學博士課程。凡此種種,為的是訓練新一代的教牧傳道,培養一正確的崇拜觀以及重視崇拜的態度。此外,韋柏博士更將崇拜學的研究,帶到平信徒的層面,他的著作《哈利路亞!》系列(Alleluia!Series)是一套七冊,專為信徒而寫,供小組形式討論及研習的崇拜學課程。

  這幾年來,香港的教會也察覺到崇拜更新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很多只是在敬拜模式上,或音樂風格取向上的改變,而較少在聖經的教導及崇拜神學上多作反省及更新。這種單在外觀上的改變,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危機,因為空有外表而欠缺神話語的根基,就如建在沙土上的房子,一經考驗就會倒塌。為此,每位傳道同工責無旁貸,須在崇拜學上多些學習及體會,以便帶領群羊走上正確崇拜更新之途。作為信徒的,也不應道聽途說,人云亦云,也應用心研習崇拜學。

二、敬拜是一種生活型態

  對崇拜理性的分析和學術研究,有助於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崇拜,但這些頭腦上的認知,卻未能幫助我們真正的敬拜神。因為真正的敬拜來自內心的敬虔,不在乎外觀的形態。

  很多時我們會以二分法,將我們的生活分為「屬世」與「屬天」兩部分。星期一至六是屬世的生活,而星期日是屬天的生活。但哥林多前書十章三十一節提醒我們:「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從這角度來看,我們不能說崇拜只是星期日早上的活動,崇拜應該是每天二十四小時,每週七天的生活形態。真正的敬拜不是外表的,乃建基於我們對神全心的愛。如申命記六章五節所講:「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神所看重的是我們對祂的順服。「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相信有不少讀者都曾聽聞或閱讀《直奔標竿》這本書;作者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兩年前來香港主領講座時,曾引起城中一遍「目標導向教會」的討論熱潮。當討論崇拜學的時候,大家也喜歡引述這本書所講的敬拜模式,認為是導致馬鞍峰教會成功的主因。依筆者對此書的了解,當中有關崇拜的講論,只佔全書的小部分,當中反而有相當的篇幅,談論該教會所推行一連串有系統的信徒訓練課程。當讀者瀏覽馬鞍峰教會的網頁時 ,亦會發現大量的著作、講座、錄音帶等教材,都環繞信徒生命塑造。筆者相信,馬鞍峰教會的成功,不單單建基在她的崇拜上,更主要的是建基在其會友的屬靈生命上。

  筆者引用這個例子,是想說明一點,就是屬靈生命的更新,沒有捷徑可走,教牧同工別誤以為改變一下崇拜形式,搞搞新意思,即帶來教會的更新與復興。若要教會更新與復興,我們首先需要向神懇切的祈求,加上信徒甘願過一個背負十架、犧牲、順服主的生活。今日的基督徒欠缺對神一份崇敬的心,崇拜生活變得可有可無。崇拜的態度苟且,欠缺表裡一致,心口如一的敬虔。對屬世生活的追求、被「擁有文化」的腐蝕,令人無法領略加略山無條件獻出的愛。真正的敬拜者應活出如歌羅西書三章二節「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中所描述的這種為主而活,為主服侍人群的態度。真正的敬拜不單只在星期天,而是基督徒每日生活的見證。敬拜神是人存活在世的首要原因,真正敬拜不單只是思想,更是行動;人藉獻呈回應神的偉大及信實。透過崇拜,神賜我們活潑的心靈,餧養我們的心思意念,加深我們對神愛的體會,學懂順服神的旨意。

  更新崇拜的索求,是絕對正確和需要的,因為它反映出我們不滿足於現況,並渴求改進與更新的心態。但教牧同工在處理時須十分謹慎,以免原本是一件屬靈的美事,轉而為教會帶來傷害。教會的更新,是屬靈的爭戰,不能單靠我們肉身的智慧、策略與力量;更新也不是一時三刻可立即達到的,我們須殷勤的研讀神的話語,恆切不斷的禱告及祈求,才可踏上更新之旅。讓我們一同為香港教會未來的崇拜狀況,繼續付上膝頭的代價。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心聲】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