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位當代殉道的青年牧師


67 期(1965 年 12 月 5 日)
◎ 文林 ◎ 謝扶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本世紀四十年代,德國希特拉極權統治的時候,所有國內文化及宗教機關都被要求作納粹主義的工具,命令跟着希特拉「元首」走。然有一位信義會的青年牧師潘霍華(Diefrick Bonhoeffer,1906-1945)宣稱只「跟從基督」(Nach-folge),不受希魔的亂命;終於在德國發動世界第二次大戰之際,給當局所逮捕過了兩年監獄和集中營生活,不屈不撓,直至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剛巧在盟軍解放柏林的前幾天被特令處決,遂了他追隨耶穌,釘死十字架的志願。但他這個捨己,正做了德國今天以至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贖罪羔羊。潘牧師從雙親的血統傳承了反抗强權的正義觀念。他的外曾祖父卡爾·哈斯(KarlHase大英百科全書有傳)是一位最卓越的教會歷史家,卻會於一八二五年因抗議政府而遭囚。潘氏年少時,受教於有名神學家哈那克(Adolf Von Harnack)之門;廿四歲即被邀為柏林大學系統神學講師。一九三三年,希特拉執政掌權,潘氏便在電台公然擊那種國家至上以「元首」為偶像及神的政治制度;終於被逐出柏林大學。而他自己亦覺得在這時局危機下,學術生活已失去了意義。他曾主持一間「非法」的教牧修養學院;其性質旣非像修道院的隱居一方,亦不是普通的教牧職業學校,卻在嘗試度一種基督徒眞正弟兄團契生活,讓它自然而自由地發展。但這學院終於在一九四〇年被秘密警察所封閉。

  他曾到過美國研究神學,為宗教界所普遍激賞;亦曾到倫敦給那邊的德僑教會擔任牧職兩年。但當戰火爆發前後,美國友人把他帶出德國,邀其擔任普世協會裏某種重要職務。但他毅然回至祖國,留信給紐約協和神學院教授尼布爾R.Niebhur)說:「假如這時我不分擔我的同胞的苦難,我將無權參與戰後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德國的基督徒將面臨可怕的抉.擇:要不希望他們的國家戰敗,以保全基督教的文化,就是希望他們的國家得勝以消滅基督教的文化。我知道我必須選擇二者之一;然而我不能在安全中作此抉擇。他路經倫敦返國時,英國的朋友們也卽了解他的心是屬於德國受苦受難之同道的。他不願流亡避難,要以『感謝和樂意走主所帶領我走的道路。我過去豐豐富富地充滿着上帝的憐憫,而且在一切的罪上,那位被釘者用祂的愛赦免我。』

  讀者如欲知道這位青年殉道士的思想本港道聲出版社曾漢譯及印行他的一本.名著「追隨基督。」這是他於一九三七年自己辦那間特殊學院時所發表的。英文全譯本改題「作門徒的代價」於一九五九年出版,附有他妹(姊)夫賴和慈(G. leibholz)所作他的傳。他另一妹夫杜南毅及他的阿哥克勞斯,也同時在另一集中營被處死了的。但賴和慈氏則避往英國,大戰後至今,充任西德大法官之一,並在哥丁根大學教書。他很忠實而親切地撰寫傳,並稱潘牧師為基督教人文主義者。這名詞我們要加解釋因為目下香港知識界,所謂「人文主義」學派甚為盛行。通常人文主義是主張「」本位而拒絕神本主義的。潘牧師強調道成肉身的基督,其神學思想顯然屬於正統基督教;主張人應絕對自卑,依靠慈悲的上帝赦免罪孽。而人的最大罪惡與其自私,無寧自大。像希特拉樣的狂妄自尊,故而惹起潘牧師的强烈攻擊。他在「追隨基督」一書中最末章「基督的形像」裏說得非常透澈淋漓。我們的始祖亞當聽了蛇的哄騙,要自己作主來變化神原已在他身上造成了像神的那個形像,而這就是人的墮落亞當的子孫,我們大家今日,都在傲慢中本着自己的努力想恢復神的形像,卻不知我們想得回那失去的「如神」的形像這種企圖,愈厲害愈懇切,並對我們明顯的成就愈驕傲愈確信,其實我們對神的矛盾和違反就愈大了。人類今日自大自狂那畸形的形狀,就是照他們為自己所虛構之「神」所塑造的,但愈長成卻愈像撒但的形像是了。

  然而神並未不顧祂那喪失的受造者。祂計劃在人裏面重造祂的形像,而恢復祂當初親手所做之妙工的快樂。祂要在其中找到祂自己的形像,好叫祂可以愛它。但是只有一個方法能達到這個目的,就是神要全然出於慈悲來取了墮落的人的形像和樣式。因為人已不能再像神的形像,神就必須成為像人的形像於是住在父神的樣式中的神子,撇下了那個樣式,兼奴僕的樣式來到人間,成為罪身的形狀(羅八223)。神為要救人救世,單給人世以一種新哲學或一種更好的宗教是不够的,現在是一位「人」來到衆人中間。這個「人」不只是一兩句話,一種思想;他畢竟是一個人,一個人樣,一個人像,一個弟兄。因此道成肉身的基督來到世間,乃是賜人以祂的形像與樣式。在基督的教訓和作為中,在祂的生與死之中神的形像都顯示出來了。但這新形像並不是亞當在樂園最初的榮耀中所帶有的那一個形像,而是一位進到罪和死的世界上來之主的形像。祂將人類一切的憂傷都擔當在自己身上,祂溫順地擔當神對罪人的忿怒和審判,並在受苦受死中以堅定不移的篤信順服祂的旨意。祂是生而為貧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是憂患之子,是神與人所棄絕的人。這裏就是神成為「人」,就是那在神的新形像中的「人」。

  基督肉身的形體就是死在十字架的那個形體。神的形像就是釘十字架之基督的形像。門徒的生活所必須效法的就是這個形像。換句話說,他們必須效法祂的死。基督徒的生活乃是釘十字架的生活。他們的生活都劃有在聖靈與肉體戰爭中,以及在魔鬼日復日所加給他們的極大痛苦中日日死的記號。這是基督的患難,是祂所有的門徒在地上所必須經歷的。少數,極少數跟從祂的人——即是那些有福的殉道士才算為配與祂的這種患難有最密切的團契。

  縱上而觀,基督教的人文主義,是正像孔子所說「殺身成仁」及孟子所言「舍《生取義」的人文,而非單單「盡人事」及「盡心」的人文主義。筆者於此所以特別介細潘牧師和他道本書是有鑑於我們的祖國及同胞正陷於極大困難的今天,我們的前型不遠。誦其書,如見其人。潘氏此著今日幸見漢譯,有志之士,固應人手一編,不單中國的牧師與基督徒所服膺而已。


內容刊載於《基督教週報》

1965年第67期第3版
揭頁版可點擊以下網址瀏覽:
http://christianweekly.net/1965/19651205/19651205.html


【要聞】

【文林】

【特稿】

【學校消息】

【小說】

【教會學校】

【教會消息】

【教育漫畫小良】

【漫畫版】

【生活趣聞】

【示範室】

【綜合版】

【聯會消息】

【連環圖畫】

【靈思小引】

【青年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