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新天聖保羅


2806 期(2018 年 6 月 3 日)
◎ 四環九約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英國殖民政府銳意建設維多利亞城的時候,催生起很多勞動事務,形成需要大量勞力工人;而這方面必須有賴華人勞工。在民不聊生的中華帝國清朝末年,這項謀生機會吸引了大量鄰近的廣東民眾,到香港來碰運氣。

  然而工作歸工作,華人的日常生活居住區,卻受着嚴格的限制。由佔治香港開始,殖民政府就採取分隔華洋的政策。為了保有一片殖民者專屬的歐洲城市氣息,法例規管華人的住處範圍。華人若往山上去、住向高處,不能越過大致以堅道和般含道為界線的半山以上;華人若由西環往東邊去、住向上環,不能越過以鴨巴甸街為界線入到中環。這項分隔措施一直實施了一百年,至上世紀四零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取消。

  由於這項華洋分隔政策,華人都集中聚居在鴨巴甸街以西的上環和西環地區。既然教堂不宜距離居民點太遠,因此維多利亞城的最早華人教會,基本上也是位於華人聚居的上環和西環。最先突破這項約制,要算位於中環的聖公會聖保羅堂。

  在一九零九年,聖公會的幾位華人信徒聯同英國人牧者,倡議在中環地區建立華人堂會。他們坐言起行,隨即借用「會督府」、就是聖公會總辦事處內的小禮拜堂,開始聚會。這個信徒羣體迅速增長,不久借用的小禮拜堂已經不足以容納全體會眾。那時,位於會督府旁邊、聖公會創辦的聖保羅書院剛巧有擴校計畫。於是這個幼嫩的信徒羣體與已經有六十年歷史的書院合作,籌建一座共用的樓宇;樓宇的下層屬於書院,上層是教堂。這幢大樓在一九一一年落成啟用,也就作為聖保羅堂的正式成立之年。

  聖保羅堂的中文全地址是「中環鐵崗己連拿利」。由建設維多利亞城開始,中環就是洋人活動的專區,「己連拿利」(Glenealy)正是典型的英國風格街道名稱方式。這一帶山坡地既是殖民政府的機關總部,因此很早就稱作「政府山」。華人民眾目睹這處山坡的情景,守衞戒備,門禁森嚴,有如銅牆鐵壁,不能靠近;因而戲稱為「鐵崗」,卻變成此處的民間俗名。聖保羅堂是走進鐵崗的福音見證,現時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