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宣教之機遇
 三地牧者共同探討


3035 期(2022 年 10 月 2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世界華福中心已於9月29日舉行「Webinar後疫情宣教360──過去、現在、未來」,由台灣天母福音堂顧問牧師劉幸枝、新加坡OMF國際總主任馮浩鎏牧師及美國華傳國際總主任王欽慈牧師三地教會牧者分享後疫情的宣教機遇與挑戰。

  劉幸枝牧師分享「後疫時代的昨日世界—以摩拉維亞宣教為例」。她指,摩拉維亞宣教士自1732年開展中美洲聖多馬島和格陵蘭圈區拉布拉多宣教,因路途險峻,不少宣教士未抵達已命送途中,至18世紀終開花結果。惟19至20世紀,聖多馬島遇上大規模疫情,霍亂、黃熱病奪走島上900多條性命,但禍不單行,翌年再遇上海上颶風和大地震,短短兩年間死傷慘重,當時更有人趁火打劫,甚至殘殺基督徒和宣教士。她指,在瘟疫中連親人都離棄病患者,只有基督徒表現與眾不同,其時的關顧行動等同殉道,延續了初期教會的殉道精神。

  而在格陵蘭圈區拉布拉多的宣教,則受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影響,病毒不幸隨宣教士的補給船帶到不同村莊,令長期冰封的Okak幾乎滅村。惟獨宣教中心幸免,成為隔離區,讓宣教士有機會照顧未染疫的人。但因居民對宣教士充滿敵意,加上遷村,宣教工作重創,但宣教士未有停止當地福音工作,一直持續到2005年完全交予當地牧者。

  馮浩鎏牧師分享「國際視野下的後疫宣教趨勢」。他指,宣教是全教會將全備福音傳到全世界,但近年宣教趨勢出現變化,以前的宣教是從西方到遠方,未來則是從萬邦到萬族,宣教再不是單向,非西方宣教士愈來愈多。在疫情影響下,本土化的宣教運動近年迅速地冒起,「OMF有很多同工因為疫情影響無法工作,留在家裏面無法到工場,情況會繼續,相信會掀起本土化宣教運動。」他續言,加上數碼宣教開了另一道門,他相信後疫情是聖靈澆灌宣教運動,如斯托德所講「弱勢永遠是宣教事奉的起點」,神藉不同情況都要讓本地教會站起來宣教。

  王欽慈牧師分享「普世華人教會後疫情的宣教挑戰與模式探討」。他坦言,疫情前許多宣教策略都以地緣政治為考量,如圍繞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但因為新冠病毒來源的爭議和中港台政治環境的變化,使得很多人不再以大國情懷為宣教的出發點。特別是香港,因為防疫措施造成不便,加上政策改變令很多港人有移民的意願,他認為在可見的未來,海外的粵語事工將會有大量需要,「疫情後,不能忽略全球華人散居的考量。」

  他續言,因為教會無法積極參與海外宣教,只能發展本地宣教工作,本地動員成為最大挑戰。而短期宣教亦因疫情重新定位,「部分國家雖然開放外國人入境,但仍要隔離,這段時間去短宣的人,不再像從前去兩星期,而是一至兩個月。」他期望未來愈來愈少因為旅遊而去短宣的人,更多人可以參加較長期的短宣。

  他亦言,過去覺得線上互動不真實,但疫下使用視頻後發現可以彼此信任,人類的行為因為疫情和科技緣故有所改變,有更多工具彼此溝通,元宇宙、人工智能、監控科技等科技,在疫後快速地影響生活、宣教和人際關係。他提到,很多國家關閉聚會,華人教會立刻被迫開展網上崇拜,年輕信徒因為較熟悉網絡,幫助教會建立網絡事工,未來能否為年輕人提供更大發揮空間是教會的功課;加上而全球宣教將改由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教會推動,由下而上的宣教理念是教會需要認識,「一同謙卑觀察,大膽嘗試,與普世教會真誠合作,不要白白浪費疫情帶給我們的宣教契機。」


【要聞】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心靈絮語】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珠峰南麓譯經記】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華人教會剪影】

【解讀綜合症】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