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意義到有意義性


2979 期(2021 年 9 月 26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今次,讓我分享一次提升學生的經驗學習,對象是中四一班同學(約二十至三十人)。因辦學團體有提供不同社會服務,順勢之便,學生會被安排到安老院舍提供服務,包括為長者提供餘興活動、簡單協助照顧。這是一個有意義(meaning)的活動,但對學生來說,這意義活動如何成為他們有意義性的(meaningfulness)活動,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的目的就是營造土壤和環境,讓同學、甚至被探訪的長者也覺得這探訪活動是有意義性。當然,最後學生是否覺得有意義性仍是他們的主動。

  體驗學習是相遇,與提供一些活動和服務沒有必然關係。就此,我建議先培養同學聽故事、說故事和參與故事的互動能力。首先,我建議同學選擇一件對他有紀念性的物件,帶回課室分享。這可以是開心的、也可以不開心的經驗。聽的同學要學習回饋。即除了向分享故事的同學發出一些簡單問題外,聆聽故事者要寫下一段話,多謝同學的分享。這是分享,不是討論;回應的重點是多謝,不是評語。另一問題是:同學會認真分享嗎?會投入聆聽嗎?我不能肯定,但奇妙的事就發生了。同學從起初的不知所措到後來的坦誠,慢慢發生了。要同學主動參與從不容易,所以,在活動之前要跟同學講明這活動的目的,並邀請老師先作示範。

  這是一個溝通技巧、建立互信、整理生命的活動。溝通不需用冷嘲熱諷相處,可以多以欣賞、感謝和鼓勵相處。原來,我們的回應是不自覺地參與別人生命的建立。同學們分享的內容不只限於飲食和玩樂,更可以多講自己的故事。這有助對人的認識變得更立體。選擇分享甚麼事物和如何講這故事也是重構了自己的生命。

  有了這樣經驗,我們就鼓勵同學以聽故事和說故事的態度去安老宿舍。他們不再以提供活動為核心,而是去傾談。他們要準備問題跟長者傾談。當然,有些長者不願意傾談,但也有長者願意傾談。當長者講他們的故事,同學們學會欣賞和感謝。從有意義到有意義性在於我願意打開自己和被打開,不純是一個反思能力強弱的課題。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字遊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