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2956 期(2021 年 4 月 18 日)
◎ 教會之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全球性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令人類活動終於可以慢下來。明顯例子是航空活動減少接近平時的九成、工業活動也減少平時的五成。按《2020年世界空氣質素報告》,65%全球城市表示他們的空氣質素比二零一九年有明顯改善、84%國家表示空氣質素有改善。這些現象可以延續嗎?絕大部分人渴望疫情盡快過去,回復昔日的正常。回復昔日的正常是否正常?不要回復昔日的正常,因為某些昔日的正常是破壞性和侵略性。其中一個範疇是生態健康。

  第一,我們如何可以延續疫情下所體驗的較好空氣質素?航空業是主要製造溫室效應原因之一。若不是疫情,全球航空業將會有驚人增長,空氣污染將加速。經歷了呼吸較清潔空氣的我們會否令我們更關注空氣污染的工業?更願意限制我們的活動?更願意不以經濟增長為唯一指標?疫情為我們帶來的經驗和時間,使我們可以更投入發展可持續能源,讓地球可以健康生活。不要浪費這寶貴經驗。

  第二,我們如何可以延續疫情下所經歷的較清潔水源?水源污染往往跟工業用水有關(尤其紡織業),水源污染在印度、孟加拉和中國尤其嚴重。工業停工讓水源可以有歇息機會,從而清澈的河道、湖泊和海洋可以再現。經歷了有清潔水源的我們是否令我們更積極監管工業運作?更要求制定和執行對水源健康有利的政策?我們要考慮以消費行動迫使工業遵守保護水源健康守則。

  第三,我們如何可以讓大自然世界可以不受太多打擾,而有自己成長空間?例如,有些地方的野生動物和樹木在疫情下可以欣欣向榮。然而,香港人的經驗剛相反,因為疫情下,太多人到郊外去,令大自然受破壞。查實,香港人對大自然的破壞換來的是泰國布吉的海洋和魚類輕鬆了。我們希望這不是一種機會代價(opportunity cost),反而要有責任地參與郊外活動。

  另一方面,疫情下帶來的醫療廢棄物和家居衞生等的用品也製造大量垃圾。有些個別地區,人因避免受感染機會,選擇駕駛自己車輛,不選擇乘搭公共交通,導致加速空氣污染。這是事實,但若疫情對生態健康不是零和遊戲,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新生活形態,其中內容一定要有地球健康。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