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人的情与义

2988 期(2021 年 11 月 28 日) ◎ 文林 ◎ 知非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热气稍退的黄昏,带着尚算平和的情绪,走进诗人蔡炎培先生的灵堂。

  默祷後,我坐在中间位置,前方萤幕正播放他生平事迹的照片,远处传来蔡诗人的诵诗录音,虽然这只是他丰硕作品的一鳞半爪,但也令我感受到他的情与义,脑海不期然泛起与他交往的片段……

  回想二零一一年,一个秋意正浓的晚上,我因出席培英中学校董会举办的李圣华现代诗青年奖第一届颁奖礼,有幸认识蔡诗人,由於久仰其名,而明报副刊又是我自高中以来的主要精神食粮,言谈间大家一见如故,加上他毫无架子,与我这个文学门外汉成为亦师亦友。自此以後,每逢路经观塘蓝田必定尽量邀约茶聚,争取机会向他请益,从而了解他走过的生命道路。

  蔡诗人出生於广州中等家庭,由於社会变迁及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与母亲相依为命,来港後入读培正中学。整个中学生涯,他得到两项生命至宝:首先是国文老师罗慷烈教授为他打下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促使日後以古文根底,配合现代事物和词汇,生花妙笔地创作不少出色新诗。另一方面,由於培正中学由浸信会办理,所以他蒙恩得救後,随即受浸成为九龙城浸信会会友,晚年则参加女儿所属神召会聚会。可见信仰和文学的种籽早已深植在年轻蔡诗人的生命中。

  他经常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几经波折,从台湾中兴大学毕业回港,那时的香港正是人浮於事,他只好从杂志抄写员做起,继而撰写「四毫子」言情小说,最终成为明报副刊主编,不过没有选稿权。他以「北角蔡校对」自许,薪水微薄,两个孩子出世後,更是捉襟见肘,还幸社方请他兼任金庸武侠小说增删润饰版校对,才勉强维生。

  然而清苦生活不但没有令他自怨自艾,反而不断创作新诗,胡菊人主编明报月刊时期只登载他和余光中的诗,八十年代更获香港地区名义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见他在诗坛的地位。

  蔡诗人自甘澹泊,却乐於助人,特别是扶掖後进。二零一二年秋,小儿在台湾大学学习,与几位同学计画研究七八十年代香港和台湾的文坛关系,由於蔡诗人曾在台湾出版《小诗三卷》自然成为研究对象,小儿知悉我与他稔熟,喜出望外,得到不少珍贵资料,对研究帮助很大。及後,小儿想报读硕士,希望他能作推荐人,他二话不说便答应了,犹记得那是个春雨迷蒙的早上,由於传真机没有纸张,无法互传资料,他立刻出门购买,令我感动不已,更见他助人的激情。

  灵堂上播放的五首新诗,其中两首表达他对家的情怀:〈音乐季〉是他送别女儿赴罗马演奏;〈晚祷〉则表达逗孙为乐,以「爷爷爷爷地嗲我,认真头痕。」作结,充满赤子情怀。

  综观蔡诗人的生命历程,虽然不尽是坦途,也曾经历困难挑战,但是他甘於平淡,常怀感恩,「哈利路亚」又长挂嘴边,以致他能抱着:「一个人一生可以做好一件事已经不简单。」的态度生活。虽然他已安息主怀,但蔡诗人那颗赤子之心,对人的情与义,以及隽永诗句必定永留人间。我们从他的文字,仍能感受到生命的热诚和激情。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咀嚼圣经】

【城市心灵】

【字游行】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牧心世情】

【环回新界赏教堂】

【生命教育】

【画出深情】

【译经随笔】

【连载小说《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