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生离死别的牧养
以礼仪帮助丧亲者释怀
第 2988 期(2021 年 11 月 28 日) ◎ 要闻
疫情期间,医院探病措施收紧,令牧者处理危急洗礼难度大增。由中华基督教礼贤会九龙堂丶香港路德会协同神学院主办之 「疫情下——生离死别的牧养」讲座已於十一月十一日举行,由中华基督教礼贤会九龙堂主任牧师叶亮星分享危急洗礼的经历,路德会文字部主任杨力生牧师作回应,并由爱百合机构牧养总监丶完美句号基金创办人及执行董事吴思源先生分享如何透过安息礼仪帮助丧亲者释怀。
叶亮星牧师分享,在疫情期间,其教会举行了近九十场的安息礼拜。他直言当时心灵满是争扎:「要面对受感染的风险,随时进到医院丶殡仪馆等地,恐怕被感染,又怕因此自己感染,再感染家人。」他续指,要进入加护病房为病人进行危急洗礼,必先要接种疫苗,有「三高」教牧同工当时非常担忧接种。此外,有部分洗礼者家人不在场,他们利用直播让在外的家人能参与其中作见证。
他认为,教牧需要有心理预备随时出动,作第一时间支援,以表示对临终者家人的关怀。他特别分享在安息礼拜上,自己多会请家属想像至亲移民天国,引导亲友望穿今生,正面积极盼望永恒,知道信耶稣有永远的归宿。他最後指,安慰其实就是使人心转弯,突破忧伤,在丧亲者困难时帮助他们转弯就是教牧的工作。
杨力生牧师回应指,在疫情下有三个「更加」,教会在安息礼拜对家人的关怀变得更加有价值;在过程中更加用心关顾,对心说话;牧者在安息礼拜中更加重视自己角色,用合宜的说话带来安慰。他亦鼓励在教会更多宣讲有关死亡的信息,让信徒可以学习好好预备死亡,与人和好,服侍邻舍,将饶恕带到死亡。
吴思源先生分享五十年代初,街头出殡很常见,大多数人都是由住家出殡,拆窗由家中搬出到街头。至上世纪六丶七十年代後,高楼大厦满布,城市生态的改变令丧事从家庭抽离,转而殡仪馆化,殡葬礼仪从此变得疏离,不再「个人」,通常使用既定流程,家属在内容上无任何角色参与,只成消费者角色。
「安息礼可以具备疗愈功能。」他指其实安息礼可以透过行述和场地布置,帮助逝者得尊严。他认为一篇好的行述亦有助家属释怀,有家属曾听到行述後表示「终於接受到他的离开」。他又分享经验指,由丧亲者为流产婴赋予名字,可以让他们知道婴儿在神国里有名有份;又如在小朋友的安息礼上,安排家属将写好的纸条放入汽球里再放到天上,又或在场地摆放喜欢的卡通公仔作纪念,都有助家属释怀。
他续示范选取音乐和诗歌,帮助生者有感性回应。他认为诗班规模大小视乎情况而定,并不影响生者得安慰,他建议基督徒可选用《亲爱主,牵我手》丶《压伤的芦苇》,而非基督徒可选用《送别》及他亦曾使用《梭罗河畔》为印尼归侨作告别的音乐,引起与会者的回响。他指,透过缅怀丶分享与参与丶追思仪式,能让生者在悲伤中得到希望,知道逝者有家可返,从而得到安慰。